一座斑驳的酿酒窖池,一条蜿蜒的汞矿坑道,一台深藏山腹的军工车床——它们曾是西南大地工业图景的“骨骼”与“血脉”,镌刻着高原儿女拓荒的足迹,见证着贵州从封闭山区迈向现代工业的崎岖征程。这些被岁月浸润的工业遗产,不仅是沉默的砖石与机械,更是一部书写着“三线精神”与山地智慧的立体史诗。动静特别推出《贵州工业印迹》系列报道,与您共同探访贵州工业遗产,带您穿越云雾缭绕的峰峦,触摸贵州工业文明的肌理,聆听那些深山车间里激荡的时代回响。

穿梭时空的轨迹,探寻不朽工业传奇!贵州省湄潭县连续几年获评“中国茶业百强县第一名”,这里也打开中国现代茶叶规模化种植和工业化生产的第一扇大门,并承载了“工业报国”的历史使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第六批国家工业遗产——湄潭中央实验茶场旧址。
在遵义市湄潭县,有着一处世界上连片面积最大的茶园,被誉为“中国茶海”。1940年,经济部中央农业实验所和中国茶叶总公司联合在这里创办了“经济部中央农业实验所湄潭实验茶场”,简称“中央实验茶场”。这是中国现代历史上第一个国家级的茶叶科研生产机构。“中央实验茶场”的成立,场部设在了当时的义泉万寿宫。在场部南面的象山打鼓坡创立了中国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规模化种植示范茶园;在场部北面桐子坡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全国茶树品种园;1958年,湄潭茶场创立了贵州省自己的红茶出口品牌“黔红”,全省的红毛茶都调到这里,统一精制加工后以“黔红”品牌出口。产品远销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年轻的共和国换回了大量亟需的外汇,是名副其实的“爱国茶”。
如今,再走进位于湄潭县的中国茶工业博物馆,其核心就建立在原国营湄潭茶场制茶工厂旧址之上,这里不仅是中国茶业的骄傲,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我们带着这份历史的醇香,继续书写中国茶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