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良生态环境是贵州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犹在黔山秀水间回响。“十四五”的五年奋进,正是将这巨大优势,转化为百姓手中实实在在“幸福账单”的生动历程。
你看,那乌江的水——昔日拉响生态警报的母亲河,如今已成流金淌银的“幸福江”。化屋村村民张评安的江景民宿“一房难求”,年存十万的笑容背后,是水质从二类跃升一类的蝶变,是70万游客用脚步投票捧出的1.6亿元旅游“金山”。
你瞧,那工厂的“废”——曾是世界级难题的磷石膏,在贵州人手里上演了“点石成金”的生态魔术。看似不起眼的工业废渣,加上两把环保锁,便“破茧成蝶”,化身畅销海外的绿色包装箱,换来了“供不应求”的国际订单。
从“生态包袱”到“绿色财富”,贵州的实践清晰地告诉我们:生态的底色亮起来,发展的成色才能足起来!
“十四五”这五年,贵州用实干交出硬核成绩单:GDP跨越2.27万亿,绿色经济占比已近半壁江山,生态环境质量持续稳居全国前列。这是“两山”理念在贵州的鲜活注脚,也是贵州坚守两条底线、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结出的硕果。
如今的贵州,青山就是百姓的“不动产”,绿水已成发展的“流量池”。贵州的实践表明:算清生态账,就是算准了长远账、民生账、发展账。这份写满幸福账单的“美丽答卷”,正是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的动人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