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部署,推进乌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对策建议

动静原创撰文:陈政
1757050140
动静原创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强调,贵州要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部署,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现贵州新风采。

一、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引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长江经济带覆盖我国11省市,横跨东中西三大板块,国土面积虽然只占全国的21.4%,但集聚了42.8%的人口,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引擎作用。长江经济带东有长三角城市群,西为中西部广阔腹地,市场需求潜力和发展回旋空间巨大。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必须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独特作用,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动沿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三大城市群,使之成为引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 

实施生态环境系统保护修复的创新示范带。长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和生物基因宝库,流域内动植物千姿百态,生物多样性居我国七大流域之首。长江也是我国水量最丰富的河流,年均水资源总量9960亿立方米。长江流域森林覆盖率达40%以上,河湖湿地面积约占全国的20%。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统筹江河湖泊丰富多样的生态要素,构建江湖关系和谐、流域水质优良、生态流量充足、水土保持有效、生物种类多样的生态安全格局,使之成为实施生态环境系统保护修复的创新示范带。 

培育新动能引领转型发展的创新驱动带。长江经济带科教资源富集,普通高等院校数量占全国的43%,研发经费支出占全国的46.7%,有效发明专利数占全国40%以上。长江沿线集聚了2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9个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90个国家级高新区、16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67个企业技术中心,占据了全国的“半壁江山”。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必须依托区域人才、智力密集优势,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决淘汰落后过剩产能,大力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实现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使之成为培育新动能引领转型发展的创新驱动带。 

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区域合作的协调发展带。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资源、环境、交通、产业基础等发展条件差异较大,中游、上游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分别为下游的60.3%和49.2%,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明显。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必须立足上中下游地区比较优势,创新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统筹人口分布、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打破行政分割和市场壁垒,促进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激发内生发展活力,使之成为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区域合作的协调发展带。

二、长江经济带的发展,给乌江经济带带来重大发展机遇

一是河运交通便捷。长江是中国最大的河流,理论上可以通航万吨河轮,运量比铁路大,价格也比铁路低。长江经济带横贯我国腹心地带,流域面积广阔,不仅有赣江、汉江、湘江等支流,还与京沪、京九、京广、皖赣、焦柳等南北铁路干线交汇,承东启西,接南济北,通江达海。

二是资源优势明显。首先是具有极其丰沛的淡水资源,其次是拥有储量大、种类多的矿产资源,此外还拥有众多闻名遐迩的旅游资源和丰富的农业生物资源,开发潜力巨大。

三是产业优势突出。长江经济带历来就是我国最重要的工业走廊之一,钢铁、汽车、电子、石化等现代工业的精华大部分汇集于此,集中了一大批高耗能、大运量、高科技的工业行业和特大型企业。此外,大农业的基础地位也居全国首位,沿江九省市的粮棉油产量占全国40%以上。

四是人力资源优势。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摇篮之一,人才荟萃,科教事业发达,技术与管理先进。

五是城市市场广阔。沿江九省市拥有大小城市216个,占全国城市数量的33.8%;城市化水平约为50%,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1个百分点;城市密度为全国平均密度的2.16倍。上海浦东开发开放和三峡工程产生数千亿元的投资需求,而这一地区人口密集,居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各种消费需求也十分可观,对于国内外投资者有很强的吸引力。 

三、乌江经济带具备的战略发展优势

人类历史悠久。乌江经济带是中国古人类的发祥地和中国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距今五六十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这片土地上栖息繁衍。贵州具有光荣的革命历史,1930-1936年,红七军、红八军、红三军及红二、红六军团等先后在贵州开展革命活动,建立红色政权组织;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1949年11月15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省会贵阳,翻开了贵州历史发展的新篇章。

自然风光优美。乌江经济带地势西高东低、是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荔波喀斯特、赤水丹霞、施秉云台山、铜仁梵净山入选世界自然遗产地。奇山秀水、瀑布峡谷、溶洞石林等构成了迷人的天然公园。目前,贵州有黄果树大瀑布、龙宫、马岭河大峡谷等18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有赤水桫椤等1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国家级森林公园28个。

气候舒适宜人。乌江经济带属亚热带温湿季风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降水丰富、雨热同季。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5℃左右,其中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3℃-6℃,高于同纬度其他地区;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2℃-25℃,为典型夏凉地区,省会贵阳市被誉为“中国避暑之都”。

文化丰富多彩。乌江经济带民族民俗文化保护较为完整,侗族大歌、苗族飞歌享誉海内外。阳明文化、夜郎文化、屯堡文化、土司文化独树一帜。明代王阳明谪居龙场(今贵州修文县),成就了“心即理”、“知行合一”的阳明心学。乌江经济带还是红色文化的圣地。红军长征在贵州活动时间最长、活动范围最广,中央红军创下了强渡乌江、激战娄山关、四渡赤水等经典战例,特别是遵义会议实现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

资源禀赋良好。能矿资源丰富。已发现矿产(含亚矿种)137种,其中88种探明了资源储量,重晶石、汞矿、锰矿等资源储量位居全国第一。生物资源种类繁多。有野生动物1000多种,列为国家级保护动物的有黔金丝猴、黑叶猴、黑颈鹤等10多种;药用植物约4000多种,占全国中草药品种的80%,是全国道地中药材四大产区之一,有“夜郎无闲草,黔地多良药”之美誉。天麻、杜仲、黄连、吴萸、石斛等道地药材享誉国内外。珍稀植物中,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的有银杉、珙桐、桫椤、贵州苏铁等15 种。

区位优势明显。乌江经济带是西南重要陆路交通枢纽、西部陆海新通道必经地。高速铁路通达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和川渝滇,贵南高铁建成运营、实现与周边省会城市高铁直连全覆盖;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9000公里;通航机场实现市州全覆盖,贵阳机场通航城市上百个。

四、推进乌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对策建议

第一,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深入落实国发〔2022〕2号文件,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和“四区一高地”主定位,开创经济兴、百姓富、生态美的乌江经济带新未来。

第二,积极做好顶层设计,乌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与乌江流域一体化发展战略规划。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思想,针对乌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以保护好乌江流域生态环境为前提条件,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统筹用经济发展、环境保护、旅游文化发展用地指标,合理有效开发乌江经济带沿江流游资源。

第三,开展流域生态保护,谱写乌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篇章。一是开展乌江流域水污染防治。通过治理,解决水环境问题。二是实施乌江流域生态补偿。对水质不达标的属地政府收缴生态补偿资金,用于水污染治理工程和环境监管能力提升等项目;实施河湖流域生态补偿,主要用于流域治理。三是整治乌江流域周边农村生态环境。

第四,聚焦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助推乌江经济带旅游产业化发展。一是组织实施《千里乌江休闲度假旅游总体规划》,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形成优势互补、特色彰显、有序开发的旅游发展格局。二是深挖目标市场,加强旅游项目推介,推进文旅、酒旅、农旅、体旅、康旅、桥旅等多业态深度融合发展。三是改造升级景区及配套设施,补齐旅游“吃、住、行、游、购、娱”短板弱项。

第五,强化保障有力,为乌江经济带发展建设提供坚强支撑。一是强化组织保障。协调解决区域合作中的重大事项,汇集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二是强化法治保障。严格规范和约束各类主体开发和利用乌江的行为。三是强化资金保障。避免出现区域间比拼优惠政策、大搞“政策洼地”的无序竞争,遵循“先富带动后富”的发展路径。

第六,构建乌江经济带区域协调机制,统筹空间经济布局。强化经济带内的区域协作和区际联系,弱化带内竞争,加强跨省合作,打造长江经济共同体。通过区域协调机制加强整个乌江经济带内各类资金、技术要素、项目布局的空间统筹,强化乌江经济带的经济和生态一体化联系,实现长江经济带一体化共同发展。

第七,积极推动乌江经济带城市群发展,以城市群带动乌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一是进一步明确核心城市的功能定位,将其作为重要增长极进行培育;二是加大乌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城市群之间的城际合作,在人才、资金、市场、交通等方面加强政策协调;三是推动乌江经济带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作者简介:陈政,产业经济学博士,应用经济学博士后,博士研究生导师,贵州经济智库首席专家,贵州省人大常委会《人大论坛》杂志社原社长。

编辑

龙菊珍

责编

何天洋

编排

李柏杉

编审

王玺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查看更多
已经到底了
这里还没有新评论~
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