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三届贵州人才博览会期间,动静记者专访了前来参会的南开大学现代旅游业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任石培华。他表示,当全国文旅市场进入“拼创意、拼体验、拼人才”的新阶段,贵州需以人才驱动文旅发展,破解行业发展痛点。
每个旅游人才都可以是“黄小西”
“‘黄小西’这个品牌非常棒,它既具有网络属性、又具有乡土特征,她可以是苗族女孩,他也可以是村超小伙。这个大IP形象就是贵州文旅人才的形象。”
石培华表示,面对文旅人才争夺,贵州可以亮出差异化打法:
“柔性引智”新机制:采取季节性人才、云端顾问等灵活的模式。让瑞士洞穴专家指导洞穴开发,日本民宿大师云端指导黔东南民宿集群。
“六主计划”强磁场:面向全球招募“洞主、寨主、营主、庄主、群主、堡主”,让专业人才激活贵州1.2万个传统村落、3000多个溶洞、1000多项非遗的沉睡价值。
“黄小西IP”生态圈:这个融合黄果树、小七孔、西江苗寨基因的虚拟形象,正在裂变为“文旅人才元宇宙”——既是数字导游,又是非遗传承人孵化器,更是连接Z世代的社交货币。
“路桥人才”特色牌:依托世界级桥梁集群,培育“桥梁+旅游”复合型人才,开发桥梁摄影、极限运动、工程研学等新业态。
从“消费风景”到“人才驱动”
“过去游客把风景当背景,现在是把风景当作场景。”
石培华表示,当Z世代游客不再满足于九宫格打卡照,当银发族开始追求旅居式康养,软性服务在旅游过程中越来越重要,贵州应该在文旅产品的设计中更加突出文旅人才的作用。
“游客即创客”的流量获取:短视频时代,每个游客都可以是内容生产者,洞穴探险的户外达人、西江苗寨的旅拍博主、非遗工坊的手作网红,都可以成为贵州旅游产业的创新人才。
“场景即产品”的体验升级:从“万桥博物馆”的桥梁研学,到“中国天眼”的星空露营,贵州的山水可以被文旅人才重新设计创造,转化为沉浸式旅游场景。
“百业皆文旅”的生态重构:当茶艺师变身民宿主理人、桥梁工程师开发研学课程、村BA球员成为旅游向导,文旅人才的边界可以无限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