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举行第三场“委员通道”采访活动。住黔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黔东南州副州长胡国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过去五年,易地扶贫搬迁是贵州脱贫的“头号工程”,光是黔东南州就搬迁了30.8万人。当地通过扶贫车间、文化旅游、公益性岗位等,户均解决2人以上就业。还加强了技能培训,在“搬人”的同时也“搬文化”。
(央视新闻截图)
发言中,胡国珍多次提及的黔东南州台江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方黎湾社区,被许多人称作“新时代的千户苗寨”。方黎湾社区党支部书记周海燕介绍,社区下辖两个安置点,有搬迁群众1000户5099人,其中苗族人口占比达到99%。“2017年搬来669户,2018年搬入331户。都是来自我们县4镇3乡2街道9个不同支系100多个村寨的贫困户。”
为了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方黎湾社区配套建设了6个扶贫车间,包括箱包厂、鞋厂、菌棒厂和“妈妈制造”扶贫工坊等,帮助搬迁群众实现“楼上居家,楼下就业”。45岁的搬迁户张小花是“妈妈制造”扶贫工坊的一员,她的老家在台江县方召镇反排村,以前来一趟县城,需要颠簸一个多小时。那时,一家人的生计全在和田地较劲儿,一年到头种出来的大米也只能卖3000多元钱。年轻时,张小花曾经到沿海城市打工挣钱,有了孩子以后,就再也离不开家。
“2018年,我们一家四口从山里搬到了方黎湾社区,住上了80平米的电梯房。刚来的时候,我像晕车一样晕电梯,现在都习惯了,这儿挺好的。”张小花笑着说,搬迁后,日子越过越有味儿,不仅方便照顾两个孩子上学,自己还能靠母亲手把手教她的苗绣吃上了“手艺饭”。“我现在是工坊的绣娘师傅,有时候要帮姐妹们培训技术,我老公也在县城里帮人开车,每个月我们俩各自都有至少两三千块的收入。”
张小花(左)
“我们社区共有劳动力2500多人,妇女和老人多以居家就业为主,男性劳动力主要往省外输送,大概有1138人,在县内务工的有787人。”方黎湾社区党支部书记周海燕说,不仅如此,社区周边交通便利,经济业态多样,超市、酒店、饭店等都可以提供不少就业岗位。
围绕“五个体系”建设,方黎湾社区全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现在社区里不仅有了服务办事大厅、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就业指导站、卫生室等便民利民场所,还建设了老年活动室、工青妇之家、“四点半”学校、儿童之家等颐养身心、愉悦精神的服务设施,并成立了社区党支部、居务监督委员会、综治委员会、工会、妇联、共青团支部、残疾人协会等组织,并相应组建了文艺宣传队、义务消防队、义务巡逻队、“五老”组织等队伍。“我们少数民族群众,能说话就会唱歌,能走路就会跳舞。所以下一步我们还想开展更多文艺活动,为他们打造便利又丰富多彩的新生活。”周海燕表示。
(除标注外 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