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就是我们派出所的宝啊!”
贵阳市公安局花溪分局高坡派出所所长姚志洪口中说的宝,是全国唯一在派出所里的红军墓。
踏入高坡派出所的大门,一股宁静而庄重的气息扑面而来,穿过办公区域,令人瞩目的纪念碑静静矗立在那里,仿佛时间在这里慢了下来。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兵临贵阳展示园讲解员赵留凤向记者介绍:“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四渡赤水,佯攻贵阳。1935年的4月,中央红军一军团主力在高坡这里修整了三天,当时有一名红军战士牺牲在的就是王坡脚下,村民就将这名红军战士悄悄地掩埋了,1963年迁葬到了现在高坡乡的派出所后院。”
虽然当年红军只在高坡短暂停留,却给高坡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姚志洪说:“当时水资源缺乏,红军先给老百姓把水缸挑满后,才来取六方井的水煮饭和食用。”这个故事在高坡乡里广为流传,也成为了高坡派出所民警们传承长征精神、服务人民的生动教材。
高坡乡位于贵阳市花溪区最边远的地方,苗族占全乡人口的71%,会同相关部门化解矛盾是民警的主要工作之一。姚志洪告诉记者,在他印象里有两个亲兄弟因为土地纠纷闹矛盾,民警们多次组织再调解、再化解。他说:“这两兄弟中其中一个老人将民警们每次的到访都记录下来,有一次我去的时候他就告诉我:‘姚所长,你们这已经是第39次到我家来了。’”
39次,这个数字令人叹为观止,为了解决一桩矛盾民警们前前后后要去那么多次,究竟是什么让他们如此坚持?姚志洪说:“只要我们去服务,老百姓感觉到关心,才不会走极端。”
把村民当作家人、朋友,和大家打成一片,是高坡派出所一贯的工作作风。姚志洪还特地向我们介绍了一位今年刚退休的基层民警,“我们高坡派出所二级英模杨家发同志,他动员嫌疑人投案自首后,十多年来无私地照顾其家属,他是我们派出所的骄傲,也践行着我们为民服务的精神。”
杨家发,从1989年起在高坡派出所深耕,35年来获得过“公安部二级英模”“个人一等功”“全国劳动模范”等十多项荣誉。来到杨家发的家里,他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奖状和挂满了徽章的警服,他说:“这些荣誉是来源于群众对我们民警的评价,群众发生事情了来报案,民警就要和他们一起走路去调查事情,有时还要住在群众家里,时间一长,就和群众打成一片了。”
贵阳市花溪区高坡乡,全乡共有120平方公里,121个村民小组,杨家发30多年的时间里,走访过的群众数万,高坡百姓几乎没有不认识他的。
在他带着我们去看90年前红军长征途中在高坡留下的标语的途中,一路上都有村民在和他打招呼。杨家发说:“因为以前这条路经常走,再加上这里的民风民俗比较朴实,基本上25岁左右到70岁左右的人都熟悉。”
在高坡乡,红军长征留下的标语依然清晰可见,它们如同历史的烙印,深深地刻在了这片土地上。这些标语不仅是红军英勇斗争的见证,更是激励当地人民不断前行的精神动力。杨家发告诉记者,他从小便对这些标语心生敬畏,想要像红军战士一样为人民服务。他说:“30多年来,我陪伴了9任所长,虽然我现在退休了,但只要我能够再坚持,我依然还会去为人民服务。”
其实无论是杨家发还是姚志洪,高坡派出所的5个民警、11个辅警,始终坚持着为民服务。走访、巡逻,这些看似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工作,却是高坡派出所成立以来一直不变的承诺。
很多村民告诉记者,高坡派出所的民警们除了经常提醒他们不要收到假钱以外,还会把自己的电话号码给他们,让他们能够第一时间就能联系到民警,寻求帮助。
这座全国唯一在派出所里的红军墓,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长征精神的光辉印记。它提醒着每一位民警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贵阳市公安局花溪分局高坡派出所辅警王家英说:“我每次看到红军墓,就觉得现在我生活在这么好的时代,更应该要像红军一样为人民服务。”
姚志洪说:“红军墓在我们派出所,就像一面镜子,时时刻刻要我们以先烈的精神要求自己。”
这段红色历史为高坡乡人民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和深刻的记忆,红军标语、六方井、拥军坟、牺牲地、红军居住地、红军长征历史步道等红色印记,成为了高坡乡不可或缺的历史见证与文化符号。
站在这座被红色历史深深渲染的高坡山上,一代又一代基层民警守卫这片土地的坚定决心仿佛被具象化了,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长征精神,更不负红军长征途中的那份信念和承诺。在新时代的今天,他们继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