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动静专访 | 沈尧伊:用一辈子画长征

动静原创
1736927160
积分商场
动静原创

沈尧伊:中国画家 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教授

自1975 年至今,沈尧伊以长征为主题创作了版画、油画、连环画等多部(幅)经典作品,红军长征题材始终占据他50年艺术生涯的核心位置。

油画《遵义会议》沈尧伊1994-1997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在众多美术佳作里,他1994-1997年创作的代表性油画作品《遵义会议》,首次全面、真实、深刻地用画面再现了遵义会议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还原了中国革命史上这一重要转折点的历史场景,弥补了中共党史研究领域缺少遵义会议相关图像资料遗存的遗憾。

2024年12月,动静记者来到北京,拜访画家沈尧伊

“《遵义会议》我一共创作了三幅,因为总觉得还有提升空间”。在沈尧伊画室的中央,摆着一幅还没有完成的《遵义会议》油画。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自此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新阶段。

对于当代画家而言,想要隔着漫长的时间去探寻过往的革命史,往往如同在模糊视线中进行观察、研究与发掘。历史画创作需要借助史料、历史遗存等,激发画家的创造性,透过复杂的历史现象、事件和人物关系,梳理和发现历史的真相。

沈尧伊在长征路上

沈尧伊凭着对长征史的把握,收集了大量上世纪30年代的背景照片,并从当年中央苏区少量现存照片以及斯诺于1936年在陕北拍摄的照片中推断相关人物的形貌,此外,他还多次踏上长征路,用双眼去观察,用相机和画笔去记录,力求让笔下的每个形象和场景都经得起推敲。

因此,在创作《遵义会议》时,沈尧伊不仅承担着画家的角色,还成了半个 “历史学家”。当时,他面临的困难重重,一方面史料匮乏,另一方面几乎没有可参考的图像资料。在创作过程中,沈尧伊既要做到真实还原历史,又要在作品中突出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进程里的重要作用,同时还要兼顾作品的审美价值,其难度可想而知。

“当时我起了草图以后,我就去找了革命博物馆的李仁才,他看了草图后得挺高兴的,这个草图还经过了杨尚昆和伍修权的认定,这是非常要紧的一件事情,因为到后人就没法再做到这个事情了,他们都去世了。”

“当时画这幅画,最难的就是开会的这20个人形象和气质,因为你要区别开。”以美术作品呈现会议场景,向来是画家创作的一大难点。按照正常的透视关系表现围坐的参会者,必然会有部分人物出现背影。最终,在油画《遵义会议》中,20 位参会代表以一种错落有致的构图展现出来,人物形象和动态自然,且契合各自的个性特征。“光是从颜色上分开这些人的服装,恐怕就是很难,你不能画成一个色。这20个人,每个人的衣服、形象、表情、气质都略有区别。”

油画《遵义会议》1994-1997年 沈尧伊 (局部)

为了画好这幅 “有情节群像” 的作品,沈尧伊运用了诸多巧思,他将其称作 “没有技巧的技巧”。“当时我有意识地采取了一个毛主席拿烟的一个动作,他有一种情绪在里面,暗含了蓄势待发、‘扬眉剑出鞘’的意思。”

不仅如此,在香烟道具的选择上,沈尧伊也展现出对历史细节的执着追求。他通过查阅史料了解到,当时红军在攻打王家烈时缴获了许多南洋公司出品的白金龙香烟,于是全军上下都抽这种烟。为了真实还原这一细节,他专门找到电影制片厂的朋友,寻来拍电影用的白金龙烟作为绘画参考。“我们是做视觉艺术,每一个造型元素对我们都很重要。” 沈尧伊强调,这些细节虽小,却能为作品增添浓厚的历史真实感。

沈尧伊在长征路上画速写

自 1975 年起,沈尧伊便投身于长征题材的绘画创作,这一画就是 50 年。他始终将长征题材创作视为毕生事业,持续追求卓越。

“长征不仅是中国的,是世界的。它将来必然随着中华民族的强大,长征肯定是会为世界人民所瞩目。” 在沈尧伊看来,长征的起点与当今紧密相连,“我们如今的每一步发展都可以看作是长征精神的延续。”

回顾自己的创作历程,沈尧伊说:“长征这段历史,我觉得值得画一辈子。”

责编:曾明

记者

孙佳琦 刘鹏程 韩杨

编辑

龙菊珍

责编

姚广胜

编排

飞宇

编审

谢红娟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