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吹起欢快的芦笙
跳起轻快的芦笙舞
黔南州的苗族“跳洞”
现场有多热闹,戳视频↓
2015年
苗族“跳洞”
入选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每年正月初五,黔南州龙里县湾滩河镇摆省社区果里村的当地苗族同胞都会举行盛大的“跳洞”活动,他们不分地域,不分支系,在山洞里载歌载舞吹芦笙,用欢快的舞姿歌颂美好生活,祈祷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图源:黔南日报
图源: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
图源:龙里县文化馆
苗族“跳洞”历史悠久。据当地苗族同胞介绍,苗族先祖们在迁徙途中,曾穴居山洞,死后也会安葬在洞中,而“跳洞”就是苗族同胞对祖先的祭祀和对民族文化的坚守。
除了苗族“跳洞”
黔南州还有这些非遗
↓↓↓
【水族马尾绣 国家级】
水族马尾绣主要流传在黔南州三都自治县的水族聚居区,是水族妇女世代传承的以马尾毛作为主要原材料的刺绣技艺。
图源:黔南文旅
马尾绣工艺十分复杂。首先取3至4根马尾毛,把它当作芯,手工将白色丝线紧密地缠绕在马尾毛上,使之成为类似于大提琴琴弦的预制线。再将搓好的马尾线盘绣于底纹的轮廓上,然后再用平绣、挑花、乱针、跳针等刺绣工艺用填绣在中间。
制作好的马尾绣精美绝伦,远远望去宛若彩色浮雕,虽历经时代和环境的变化,但其造型理念和程式化符号基本不变,水族马尾也因此被誉为“刺绣中的活化石”。
图源:黔南文旅
图源:黔南文旅
2006年,水族马尾绣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瑶族猴鼓舞 国家级】
瑶族猴鼓舞瑶语称为“玖格朗”,仅在黔南州荔波县境内的白裤瑶居住区流传。
图源:黔南文旅
图源:活力贵定
瑶族猴鼓舞以皮鼓和铜鼓为乐器,表演时由皮鼓手担任领舞和指挥。众人围着皮鼓站成一大圈,另一侧悬吊几面乃至十几面铜鼓。每面铜鼓两名乐手,一人击鼓,一人在鼓后手持饭甑般的“共鸣箱”如戽水样一进一出,以使鼓声更加厚重深沉。皮鼓手围着皮鼓一边敲击,一边舞蹈跳跃。众人踩着鼓点纷纷起舞,模仿猴子的姿态和动作,攀爬跳跃,舞姿柔中有刚、轻重分明,显示出亢爽英武的风格。
图源:荔波宣传
猴鼓舞是原始社会图腾崇拜的产物,它缩影式地展示了荔波白裤瑶迁徙的历史,展现了他们为生存而不懈奋斗的精神,为白裤瑶历史的研究提供了具体的例证。
图源:荔波宣传
图源:荔波宣传
2008年,瑶族猴鼓舞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枫香印染技艺 国家级】
枫香印染技艺流传于黔南州惠水县城东南部,承传者以布依族民众为主,至今已有一百五十余年的历史。
图源:多彩贵州文化云
印染工艺流程是先在老枫香树脂中加入适量牛油,用文火煎熬后过滤形成枫香油,然后用毛笔蘸上即时溶化的枫香油,在自织的白布上描绘图案,再用蓝靛浸染,沸水脱去油脂,清水漂洗,晒干,碾平。
图源:多彩贵州文化云
图源:黔南文旅
图源:黔南文旅
惠水县枫香印染图案清新明快,画面精细,纹样寓意吉祥,独具风格,其青、蓝、白色的图案蕴蓄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
图源:黔南文旅
图源:多彩贵州文化云
2008年,枫香印染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春节假期,来黔南州
穿梭在连绵高山之间
与奇妙的非遗故事不期而遇
部分资料来源: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黔南日报、龙里县文化馆、黔南文旅、活力贵定、荔波宣传、多彩贵州文化云、享趣贵州、灵绣三都等。
实习编辑:万芳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