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春耕大典——他在贵州丹寨写了一首别样的“诗”

1554976260
积分商场

当西江千户苗寨、黄果树瀑布被当做贵州打卡圣地被汹涌的人潮冲刷时,位于黔东南丹寨县的高要村,却显得宁静悠然。这里保持着古老而完整的人文胜景,藏着"蜿蜒逶迤绕云间"的高要梯田。淳朴善良的苗家人,在这里世代居住,繁衍,耕作,与自然依存,四季更迭。

3月30日这一天,一位来自浙江的跨界艺术家、导演罗可歌,带领着几百位当地民众和演员,以天为幕、地为席、田埂作为观众席,打造了一场生动的大地行为艺术——春耕大典。

梦想,播种在春天的乡野

当得知春耕大典在高要村举办,村民们提前了好几天,将村里的每条小路都清扫干净,以迎接远方的客人。活动当天,兴奋的游客慕名前往,他们披着蜡染围巾,沿着田边的石板路欢歌而下,畅饮着山间有故事的不老泉水,体验着苗族古老的农耕仪式"开秧门",在水田中插上"梦想桩"......

一位年长的村民说,这是几十年来村里最热闹的一天!的确,这一天的丹寨迎来了四万游客。"连央视都直播报道了我们的春耕大典!"当地人激动地说。

不仅在高要村,9公里外的丹寨万达小镇,用一场春播仪式,吹响了播种梦想的集结号。在小镇的锦鸡广场,一场精心筹备的春宴,让大山里的珍馐美味,绽放在人们的味蕾之间。这场充满仪式感的盛宴,正悄然唤醒一份久远的文化记忆,更是串联起现代人间久违纯粹的情感。

这些画面,被罗可歌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间。这场由他全程策划执导的春播仪式、春宴和春耕大典,是以春耕为主题活动的三部曲,为全国首创的一个集传统文化、行为艺术和大地艺术的创新表达形式。当活动圆满落成,他也终舒一口气,与我聊起他在丹寨的文化筑梦之旅。

情牵文化扶贫,梦延续的方向

多年来,罗可歌游走在世界各地,打造了众多有声有色的文化作品。曾执导了非洲艺术节开幕式,收获了全场八万人的致敬与掌声;在为安徽九华山打造的《做客九华•问禅》里,阐释了"生活禅"的内涵;也曾在莫干溪谷的"中国农民丰收节"中,向自然、土地与农民致敬......

经过长期的探索与磨合,罗可歌和他的做客文化团队,明显感受到文旅融合发展已是大势所趋,游客们已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和"到此一游",而更加注重文化场景的深度体验。那么,怎样的文化活动能得到市场认可?如何以"文旅融合"的思维方式,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罗可歌有着自己的答案。

帮助西南地区贫困群众以文化引领乡村振兴,成为了罗可歌的心愿。2018年,罗可歌来到贵州,担任了丹寨万达小镇的第43任轮值镇长,为这个地处西部贫困山区的小县城,注入崭新的文化创意基因。

罗可歌的家乡在浙江的舟山群岛,那里有着浓郁的海岛风情,渔民则靠海为生。当他来到地域风情和自己家乡完全不同的丹寨,创作欲望神经即刻被点燃。"少数民族的服饰和风俗,给了我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

在丹寨的呆的时间不长,但他一直希望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如一场文化创作、一次会心交谈、甚至是一个好故事,带给当地人精神层面的启发,从而影响自身行动来去更好地生活。

在任轮值镇长期间,罗可歌在小镇的侗嘎佬餐厅,编排了一场沉浸式体验餐秀《做客•侗嘎佬》,让厨师、服务员和演员融入就餐环境,带领食客畅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中。我也曾体验过这场餐秀,全身感官仿佛被调动起来,没有防备地嗨翻了一回!这种纯粹且热烈的感动,至今也会时常泛起。

在丹寨的这段"轮值镇长"经历,让罗可歌感受到当地人对文化创新创意的极度需求。原本在餐馆只负责洗碗洗菜的少数民族大姐,也可以欣喜地站到台上跟大家讲故事,客人乐了,生意好了,腰包逐渐鼓起来,大家脱贫致富的信心就足了。

传统与新兴,"融"与"舍"的博弈

罗可歌第二次在丹寨操刀的"大手笔",则是今年的春耕大典。

"在每个地方做文旅产品,就一定要有当地的味道,不然就会'犯大忌'",这是罗可歌内心一直坚持的创作底线。

在罗可歌看来,文旅融合表演最理想的方式,应该是寻求内外文化的合理交融。他曾在苗年上,看到过祭祖的盛大场景,被苗族人心底的根脉文化深深感动。于是,他将春耕大典中苗族贾理的祭祀环节,命名为"感恩自然",并抛弃了传统舞台的设置,让表演者尽情地融入自然当中。是为了想让更多人铭记:我们的根在何处,并去向何方。

在活动的前期沟通中,罗可歌与当地的苗族贾师、民俗文化专家进行了交流,在文化的融合过程中,他觉得,不光是导演要对当地文化进行吸纳,同时也需要当地的文化从业者能转变思维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求。

"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应该是以开放的思维和胸襟,接纳新的事物与思想。这种创新并不是在糟蹋传统,只是在传承与保护当中加以升华和提炼,以符合我们现代人的审美习惯,让他会走的更远,被更多的当代人所接受。"

罗可歌为春耕大典创作的主题曲《播种•梦想》,用了通俗的手法来演绎,而在配器和引子中,则加入了苗族乐器和苗歌来点缀。"就像我做浙江的主题歌,不可能整首都是采茶舞的曲调,那么这首歌的传播度就会受影响。"

对于一些没有演出经验的群众,罗导也是亲身示范。"那些专业的理念,普通人并不一定能听明白,但当我们把想法变成可视化的表演呈现在他们面前,比如出场配乐怎么出,气氛怎么拿捏,才更加有仪式感?大家看了之后直呼,"哦!原来可以这样来演,效果确实舒服多了。"

诗意地打造"有温度"的文旅融合

也许是出自江南文化的浸润,或是游走于各地创作的经历,罗可歌强劲的执行力背后,除了专业和付出,更有着一种对当地文化"诗意的表达"。

"我做活动也好,晚会也好,很少采用主持人一板一眼地报幕、串联,我希望作品传递出来的一定是触动人心的,走心,温暖的表达,而不是假大空的说教。"

在春耕大典倒计时第6天,罗可歌去到丹寨民族高级中学,给几百名参演的学生开了一场动员会。当看到孩子眼中充满对外界文化的渴望时,罗可歌深有感触,"大山里的孩子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才能走出大山,乡村振兴也期盼着所有的孩子们返乡创业。"

这份期盼,被他被融进了大典的一个节目中,用话剧表演的形式,由丹寨文化馆的谢大龙来出演,深情讲述了一位丹寨青年对母亲和故乡的眷恋之情,以及在这里成长、别离和返乡归来创业的故事。

谢大龙告诉我,"这场演出我感触挺多的,家乡百姓对自己的文化产生了认同感和归属感,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这样打破常规的演出形式,对我们启发挺大的。"

诚然,好的文化作品如春风化雨,能够感染人。这不仅对当地人有所启发,更是对观者的一场精神洗礼。而罗可歌策划文化活动的精髓,正是在于对情感的表达。当大家有了"文化获得感",本地人能逐渐转变思维方式,外地游客也会产生口碑效应,将影响更多的人来这里深度旅游。

丹寨的乡间村落,风光旖旎、民风淳朴、非遗文化资源丰富、这是文旅融合重要的内容支撑,更是乡村振兴的宝贵资源。罗可歌相信,当丹寨文旅和产业植入了创新思维、嫁接了好的渠道,还将再上一个新的台阶、新的层次。

"文化的引导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我期待通过未来几年的打造,把原生态的农耕文化进行包装,变成休闲农业旅游的一个标杆,让丹寨成为全国春耕文化的集大成者和归属地。丹寨人今后一定能在政府的引导下,自己来当主角,谱出新的篇章。"

这份沉甸甸的希望,写进了罗可歌的文化扶贫梦想中。有梦想的人是幸福的,追梦的人也是幸福的,在美丽的云上丹寨,罗可歌用"文化"去耕种土地,以"文化"去引导扶贫前进方向,期待,让更多的人在这里收获梦想。(作者:熊懿)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