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年前的今天(1935年1月15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重要会议——遵义会议召开。从此,遵义这座城市被赋予了“转折之城、会议之都”的荣耀,而那些在遵义会议精神浸润下成长起来的遵义人,也在追寻着革命先烈的足迹,传承红色基因,用实际行动讲好红色故事。
8旬老党员心中的“红军菩萨”
“从卫星地图俯瞰我们遵义,155公里的湘江河穿城而过。90年前,在湘江河左岸,老城街道子尹路96号这栋青砖小楼的二楼,这里曾召开了一场‘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的重大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启了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新阶段。”对于遵义会议的历史,82岁的老党员苟德超如数家珍。
遵义市红花岗区老城街道纪念馆社区中共党员 苟德超
苟德超的出生地距离遵义会议会址纪念馆不到200米,老房子虽然已经变成了学校围墙,可这里仍然是他最常来的地方。
“这条街叫杨柳街,我的出生地就在拐弯处,可以说会址就在我们家门口。这里是红军总政治部,前面就是长征时期陈云同志的住居,左前方就是红军的苏维埃银行,还有邓小平同志的住居。”苟德超告诉记者,每当踏上这条用青石板铺就的路,都会想起90年前,中央红军进入了遵义,他的父母90年前就是在家门口迎接的红军进城。
“当时红军进遵义,受到了当地人民群众,贵州话叫‘干人’的热烈欢迎,因为他们知道红军是自己的队伍,是穷人的队伍。红军打土豪,把家产分给劳苦大众,我们家也分了帽筒,还有两个那么大的捧盒。”苟德超从小便听父母讲述红军的故事,他的父母曾是地主家的佣工,靠着做针线活和看守宅子勉强糊口,中央红军解放遵义后,家里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他说:“穷人普遍都把红军称为红军菩萨,因为菩萨是救苦救难,红军和共产党就是拯救劳苦大众。”
苟德超在云南某军分区工作留影
红军与当地老百姓的鱼水情,深深影响着苟德超的一生。成年后,他参军入伍,成为了一名边防战士,在云南边境守卫国土安全。与一起长大的姑娘确定恋爱关系后,把结婚的日子定在了遵义会址召开的纪念日。如今,尽管到了耄耋之年,他仍加入到了遵义红色宣讲员志愿队伍,向人们讲述这座红城的故事。
苟德超获得的荣誉
小小红色宣讲员讲述“伟大转折”
“这是我的学校——遵义市文化小学,与遵义会议会址只隔了一条小路。我们学校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了,秉承长征精神,以特色办学而闻名。每周,我们都要上一次红色宣讲课。我们都是小小红色宣讲员。”遵义市文化小学有着110多年的历史,比邻会址,学校培养着一批批传承红色基因的“朝阳”队伍。
“谁知道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是多久吗?”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
“遵义会议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一、决定和审查黎平会议所决定的暂时以黔北为中心建立苏区根据地……”
红色宣讲课上,当老师提问时,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起小手。
遵义市文化小学学生漆铭臣在遵义会址纪念馆向游客讲解
“王稼祥旗帜鲜明地支持张闻天的报告和毛泽东的发言,批评了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明确提出应由毛泽东出来指挥红军。”这位在会址向游客进行讲解的,是遵义市文化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漆铭臣,当“小小红色宣讲员”已经三年了。
如今,漆铭臣已经在遵义会议会址讲了60多场了,还去过娄山关、中国国防大学做讲解。像他这样的宣讲员,遵义市文化小学培养了一百多个。
“从四五岁的时候,爷爷经常会给我讲很多关于红军和红色故事,比如说在遵义牺牲的邓萍、龙思泉这些烈士的故事。爸爸和妈妈也会带我到遵义会议会址、红军山瞻仰这些红色的圣地。我们现在的生活都是革命先辈用鲜血换来的,所以我们要好好学习,将来报效祖国。”这些发生在家乡的革命故事,一直浸润着无数像漆铭臣这样的遵义“新生代”,也在他们心中种下爱国的种子。
遵义鸡蛋糕见证“红城之变”
开在会址对面的遵义鸡蛋糕店
遵义鸡蛋糕,是遵义的特色小吃,有100多年的历史了。
贵州省级非遗遵义鸡蛋糕制作技艺省级传承人谢忠权,在遵义会议会址对面卖鸡蛋糕已经40多年了。他告诉记者:“会址从1957年开放旅游以来,据说已经有上亿游客来这里参观,鸡蛋糕也随着他们走向全球。”
贵州省级非遗遵义鸡蛋糕制作技艺省级传承人 谢忠权
“这个地方变化大得很,我十八九岁骑单车送货,路还是石子铺成的路,大马路可能是现在的五分之二宽,房子全部是的瓦房。”回忆40多年前,遵义会议会址周边的样子,谢忠权感慨地说到。
如今,他在会址周边有六家店都在售卖他的鸡蛋糕,他也见证着这里红色旅游的发展:“现在看到好多人旅游,自驾旅游的车子从会址这边一直停在我们那边专区医院去了。游客来多了,我们生意肯定好。
旅游的火热,带动谢忠权鸡蛋糕产业的发展壮大,他做生意也有自己的信念;“遵义人做生意,最讲究的就是诚信,绝不短斤少两,不管哪个来买我们的鸡蛋糕,只有多称给人家的。坚持我鸡蛋糕的品质,要让大家都知道我们遵义人的思想素质。”
纪念馆社区传承“红色精神”
“我们社区正好围着遵义会议会址,所以叫纪念馆社区。这0.25平方公里,是我们社区5227个居民共同的家。”遵义市红花岗区老城街道纪念馆社区党总支书记张仙介绍到。
遵义市红花岗区老城街道纪念馆社区党总支书记 张仙
前不久,纪念馆社区开始了新一轮老旧小区改造,居民们便通过居民大会群策群力。
“院落老旧小区改造,现在栽桂花那一面墙,需要喷成颜色,你们的意见是?”
“我们的意见不喷,保持这样有会址的那种古朴的感觉,我们唐家祠堂有六坨石墩,130多年的历史,是一个文化的见证,要留下来,而且要把它摆好。”
纪念馆社区有170多名党员,但凡有关系到居民切身利益的事,党员就带领大家商量着干。张仙告诉记者:“既然住的是‘纪念馆’社区,我们觉得我们就是遵义的门面,不仅要了解遵义会议的历史,还要践行遵义会议的精神。我们好多人都是志愿者,旅游旺季还会给游客做免费讲解。”
遵义市红花岗区老城街道纪念馆社区居民 程艳
“我出去真的是很自豪的跟大家讲,我们就是与会址为邻。”程艳说到。
遵义市红花岗区老城街道纪念馆社区居民 郭大林
“我们都有义务宣传遵义,遵义的红色文化、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双拥模范城市,是全国有名的,我们都要自觉地把遵义形象都搞好。”郭大林说到。
“纪念馆社区这个名称,也赋予了我们每一个人的职责和使命感也很强,居民群众走在哪里,哪个人需要帮助,他都会竭尽全力的去帮助别人解决问题,这种和谐的氛围,已经是非常浓厚了。”张仙告诉记者,对于遵义人来说,传承红色基因好像是与生俱来的。
以遵义会议会址为中心的3.4平方公里范围内,有20个单位和个人获得过全国性先进称号: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最佳志愿服务组织”、全国“百家红色退役军人服务站”、遵义会议会址派出所上榜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全国第三批“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全国公安机关执法示范单位”,遵义市红花岗区会址消防救援站先后4次荣立集体三等功、红花岗区老城街道办事处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红花岗区老城街道南门社区获“全国红十字模范单位”称号、遵义市老城小学学生张瑞凝获得2020年“全国新时代好少年”称号……
这是遵义人的荣誉,也是遵义人的责任:让遵义会议精神永放光芒。
我心中的遵义会议: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
四川游客 张志宏
“我对遵义的第一印象就是遵义会议。”张志宏说到。
重庆游客彭旭说:“我觉得遵义是一座英雄文化城市。”
陕西游客 卢轩
“这是圣地,老一辈的这革命家坚持真理,为解放咱们新中国奠定了一个基础。”
遵义市红花岗区老城街道纪念馆社区居民 阮明星
“有些小红军甚至没有留下名字,就牺牲在我们这个地方。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所以我们要更加的珍惜。”阮明星说到。
遵义市红花岗区老城街道纪念馆社区党员 苟德超
“要从遵义会议精神感悟党的初心和使命,要让遵义会议精神永放光芒。围绕核心,团结统一,这条是我们的根基,今天要发扬的依旧是这种这种精神。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掌舵领航,我相信依靠我们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的目标是一定能够达到的,一定能够完成的,希望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苟德超说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