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蒙山高云雾绕,山水相依景色娇。
林间鸟语清泉响,田畴万顷稻香飘。
湖光潋滟映日月,草色青青似碧瑶。
治理水土见成效,田地恢复生机旺。
生态修复情意重,碳路者志在云霄!
在中国的西南部,有一片被称为乌蒙的山地。这里屹立着蜿蜒起伏的山脉……作为长江、珠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乌蒙山区承担着维护两江上游生态安全的重要使命。然而,历史遗留问题给这片土地带来了严重的生态挑战。为了恢复乌蒙山区的生态活力,无数人投身到了这场生态修复战中,他们被誉为“碳路者”。
2018年10月,在党中央、国务院,自然资源部、财政部等国家部委的关心和支持下,贵州省乌蒙山区成功纳入国家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开启了贵州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重大探索实践的历史先河。这个工程以毕节试验区为中心,主要围绕“一湖、一山、一河”三大生态保护修复单元进行。为了实现全面的生态修复,共部署了矿山、水环境、山林、湖泊、草地五大类工程,细分下来共有79个子项目。
在规划方面,该工程以山水为界,全面统筹国土空间布局,为全省的生态修复工作制定了一张综合规划图。为了确保生态修复工作的长期性和可持续性,贵州省还计划在2021年至2035年期间,分步骤实施“十大生态修复工程”,包括武陵山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工程、黔中城镇生态修复和国土整治重点工程等。
在实施过程中,省自然资源厅牵头,会同省财政厅、省生态环境厅,分年度安排部署,先后印发了《贵州省乌蒙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资金管理办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指导各地科学、规范、有序开展专项资金监管。同时,邀请省内外专家组织全省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技术培训会,印发了《贵州省乌蒙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指南(试行)》《贵州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验收技术要求(试行)》,建立了由76名省内各行业专家组成的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专家库;委托省地质环境监测院组建工作专班每月对各项目进行实地跟踪技术指导,建立项目信息化项目监管平台,确保项目实施的系统性、整体性和科学性。
在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下,贵州开展了探索建立全省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机制、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等系列调研和研究工作。这些工作的开展形成了一份《探索建立全省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机制研究报告》,为持续推动和完善相关政策、机制、制度建设,完善技术支撑体系建设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22年底,中国山水工程成功入选联合国首批十大“世界生态恢复旗舰项目”,贵州开展的乌蒙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也名列其中。贵州正通过一系列的生态修复工程和规划,致力于保护和恢复乌蒙山区的生态环境,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生态建设做出贡献。
知方向而奋进,望远山而力行。在这场宏大的生态保护修复战中,贵州探索出了“生物多样性+环境保护”的武陵山模式。涉及的各个生态修复子项目正在有序推进,包括矿山集中开采区旧貌换新颜、两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的巩固、喀斯特水土保持功能的巩固、高质量发展的生态优势的厚植、农业生产安全根基的夯实稳固、产业发展的助推以及乌蒙山区乡村振兴的全面衔接等。这些成果背后,是无数“碳路者”的努力和奉献。他们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对症下药”生态复绿,以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欣喜地看到了取得的成效——
1、生态效益
山区变景区,提高生态环境含绿量。在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推动下,曾经的矿山得以涅槃重生,焕发出新的生机。试点工程全面完成79个子项目建设与投资,共完成乌江源矿山生态保护修复区历史遗留矿山治理2717.36公顷,完成乌江源矿山生态保护修复区矿山集中开采区土地复垦500.68公顷,治理石漠化6519.14公顷,治理河道360.43千米。区内新增草地6115.78公顷,新增耕地3372.29公顷、林地提质改造2003.17公顷,水质优良率达到93%,森林覆盖率达到62.5%。区域生态环境、生态产业发展持续向好,人居环境改善明显,助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效显著,提高了群众满意度。
在乌蒙山区的治理中,净水明湖是重要的目标之一。试点项目区综合治理河道,提升了河道行洪能力,净化了水质,保障了周边人居安全和耕地安全。同时,湿地恢复、农业湿地及鸟类栖息地的保护也取得了显著成果,候鸟的种类和数量都在稳步增长,这是生态恢复的最好见证。
在威宁草海,以高原喀斯特湖泊生态系统为整体统筹实施生态修复,以退耕还湿、生态隔离带建设、北坡植被恢复等一系列治理措施,将草海曾经人鸟争地,水土流失,生态功能退化的困境化解,目前于此越冬的黑颈鹤已达全球数量的五分之一。
“碳路者”们还聚焦固碳增汇这一目标,通过实施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等生态修复工程,森林、灌丛、草地面积持续增长,植被覆盖度稳中有升。这不仅对重要生态系统起到了保护作用,更在碳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高质量发展的生态优势提供了有力支撑。
另外,在茂林丰草方面也进行了具体部署。森林覆盖率显著提高,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土壤保持能力明显增强,水源涵养能力提升。这些改变不仅巩固了喀斯特水土保持功能,更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丰富的生态产品,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
2、经济效益
风景变“钱景” ,提质产业振兴含新量。试点工程的实施推进与当地产业进行了有机融合,形成了一批可供复制推广的经验做法。钟山区政府统筹+平台公司+合作社的项目管理和实施经验、桐梓县生态林修复项目“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创新模式、赤水市大同河治理全面调查、系统治理等系列典型案例,助力形成了具有贵州特色的生态修复业务体系框架。
该工程的另一个聚焦点是“兴地保耕”,通过实施土地复垦、土壤改良等措施,新增耕地面积达到数千公顷,耕地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这不仅保障了农产品耕作基础,更为当地居民提供了稳定的生活来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其中钟山区大河镇的茶叶园区在经济效益方面有着显著的表现。茶叶园区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还带动了当地的旅游业发展。
3、社会效益
生态变“市态”, 增加就业机会含活量。在社会效益方面,该工程也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赋能促进了当地劳动力的就业,增加农户们的收入。其次,有利于矿区及附近农业的生产,为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
该工程改善了土地利用结构、发挥了生态系统的功能、合理利用了土地、提高了环境容量、促进了生态良性循环、维持了生态平衡。例如纳雍鬃岭项目在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促进土地流转和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就业和实现脱贫、改善生态环境以及推动乡村振兴等方面就有显著体现。有效发展了循环经济,赋能推动绿色转型。
综上所述,贵州“碳路者”们用实际行动全力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群众的“绿色提款机”“幸福不动产”。正因为他们不懈的努力和奉献精神,乌蒙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才能找到最佳解决方案,实现理想蝶变。
这是一次成功的生态保护修复实践,也生动诠释了生态保护带来的红利。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人们在绿水青山间的幸福感就是最好的答案。这是无数“碳路者”辛勤付出的结果,也是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典范。
未来,贵州将继续在探索中实践,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全力探索建立全省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机制,逐渐构建和完成生态保护修复支撑体系。紧紧抓住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两个关键,在统筹一体化保护修复中“出实招”,进一步筑牢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全力保障贵州两江流域生态安全屏障,让这片美丽的土地焕发出更加绚丽的生机与活力。
而我们作为见证者和参与者,有责任继续传承“碳路者”的精神,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