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非遗年味丨过年去毕节看撮泰吉,两千多年前传承至今

动静原创
1738549680
积分商场
去年我国春节申遗成功,蛇年春节是我们的第一个“非遗版”春节。1月28日起,动静陆续推出九期《非遗年味》,为你介绍贵州九个市州极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带您感受贵州非遗的独特魅力。
动静原创

文化的力量可以穿越千年

毕节彝族撮泰吉

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是全国仅存的一种古老戏剧形态

具有唯一性和独特性 

2006年

彝族撮泰吉

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撮泰吉是仅存于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板底乡裸嘎寨的一种古老的戏剧形态。撮泰吉为彝文译音,意思为“变人戏”,这一戏剧形态源于何时,至今尚无定论,彝文典籍中亦无记载。

图源:多彩贵州文化云

图源:多彩贵州文化云

撮泰吉一般于农历正月初三到十五演出。

图源:毕节发布

撮泰吉面具 图源:毕节发布

撮泰吉具有戏剧发生学和艺术形态学等方面的研究价值,其中有关生产、生活的表演活动对于人类学、民族学等方面的研究也有重要参考价值。

除了彝族撮泰吉

毕节还有这些非遗

↓↓↓

【彝族漆器髹饰技艺 国家级】

毕节市大方县彝族漆器髹饰技艺起源于东汉年间,漆器制品采用牛、羊等皮革和棉、麻、绸、木等做胎,用当地优质生漆作髹饰原料,在长期探索实践中,形成一套以皮胎漆器为主的制作工艺。

图源:云上毕节

图源:云上发布

大方漆器是贵州极富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传统工艺美术品之一,明、清时期曾列为贡品,被誉为“贵州三宝”之一,集欣赏价值、实用价值、艺术价值于一身,闪耀着文化艺术的璀璨光芒。

图源:毕节发布

图源:毕节试验区

2008年,彝族漆器髹饰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苗族芦笙舞(滚山珠) 国家级】

苗族芦笙舞(滚山珠) 原名“地龙滚荆”,苗语音译叫“子落夺”,是苗族人民世代相传的芦笙舞蹈之一,集芦笙吹奏、舞蹈表演、杂技艺术为一体的民族舞蹈。

图源: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 陈纲 摄

图源: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 魏运生 摄

苗族芦笙舞(滚山珠) 的表演者手执六管芦笙,头戴箐鸡翎帽(现因舞蹈动作需要,演出时可不戴),身着绣花白褂,吹奏着世代传承的芦笙舞曲,围绕梭镖或盛满水的碗进行舞蹈表演,表现苗族同胞在迁徙途中不畏艰险、勇往直前、排除万难的惊险场面。

图源: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 张添顺 摄

图源:毕节日报社融媒体中心

2006年,苗族芦笙舞(滚山珠) 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彝族铃铛舞 国家级】

彝族铃铛舞,彝语称为"恳合呗",主要流传于毕节市赫章县珠市乡,财神镇、雉街乡、河镇乡、双坪乡、安乐乡等乡镇也有分布。铃铛舞表现形式雄浑悲壮、豪放粗犷,两队舞者作跃马扬鞭状,相向而来,纵横有序,变幻无常。

图源: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 孔康宁 摄

图源: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 杜军 摄

彝族铃铛舞保留着原始的风貌,是彝族保存最完整、艺术价值最高、流传最广的民间舞蹈形式,它生动反映了彝族人民的民族性格和审美情趣,在整个黔西北地区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图源:威宁发布

马铃 图源:毕节日报社融媒体中心 殷涛 摄

2008年赫章彝族铃铛舞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这个春节假期

不妨到毕节

来一趟非遗探索之旅

去亲身感受

非遗所散发出的独特魅力

部分资料来源: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毕节日报融媒体中心、云上毕节、威宁发布、毕节试验区、多彩贵州文化云、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威宁文体广电旅游云、毕节文旅、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等。

实习编辑:张梅、万芳菲、梅露

记者

周黔

编辑

周黔

责编

李佳

编审

王玺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