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里负责解释贵州的野生动物、野生植物、野生石头、野生空气——解释贵州野生的一切!1053种脊椎动物、8400多种野生维管束植物,每一样都是传奇。
最近身体有恙,需要调养,朋友便送给我一包蒲公英,只简单地装在塑料袋里,外面套上一个纸袋子。打开时,一股干草的气息混着泥土的清香缓缓散开,仿佛阳光被晒透了,贮进了这些根叶中。细看那干枯蜷曲的叶,边缘锯齿深深浅浅,似大地精心裁出的裙裾;而深褐色的根,形态嶙峋,饱经风霜的模样,却隐隐透着一股不屈的韧劲。朋友郑重叮嘱:“此物良善,降血脂降尿酸,每日煮水喝些,于你身体有益。”捧着这形态质朴的草木,心底感到阵阵暖意。大病初愈的躯体,仿佛正被这一捧草根缓缓温润着,抚慰着。
果然如朋友所言,蒲公英是药食同源的好东西。《本草纲目》早有记载,它的药性能清热毒,消痈肿。病后虚浮的喉咙与胃口,喝下几杯蒲公英煮的水,那微苦而清爽的滋味竟神奇地安抚了不适的脏腑,仿佛一股清流洗刷了久病积垢的经脉。而蒲公英的根叶,又岂止于药呢?春日里,它曾以鲜嫩姿态舒展在地头田埂,叶片如莲座般贴地铺开,叶脉清晰,边缘的锯齿也显得柔和。若掐断那嫩茎,便会渗出洁白的乳汁,那是它生命的血液,也是其清热解毒药性的象征。只需清水焯过,拌点盐醋香油,便成了盘里一味微苦回甘的野菜。那素朴的滋味,却如大地精魂所凝,入口便唤醒了被病魔扰昏的知觉,令枯淡的舌尖重尝到生命泥土的纯朴甘香。
蒲公英那如诗如歌的种籽,让我想起之前听过的动人心弦的歌:“我是一颗蒲公英的种子,谁也不知道我的快乐和悲伤。爸爸妈妈给我一把小伞,让我在广阔的天地间飘荡。小伞儿带着我飞翔……” 果然,夏秋之际,金灿灿如小太阳般的花盘谢幕,悄然化为绒绒的、浑圆的白球,轻盈得仿佛一口气就能吹散。凑近细观,那并非简单的绒毛,而是无数柄精巧的“降落伞”。每一颗细小的褐色种籽,都顶着一簇由无数纤细冠毛组成的、完美对称的白色伞盖。轻风拂过,它们便如浮游的小精灵,悠然四散,乘着风飘向未知的远方。这些小小的伞兵,看似随波逐流,却自有其坚定方向。它们飘飞着、寻觅着、感应着周边环境的微妙变化,一旦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土壤,便沉静地降落下去,把细瘦的根扎进大地深处,默默萌发,倔强生长,去铺展下一个碧绿的春天。那么问题来了,蒲公英是怎样繁殖的呢?先留个悬念,文章最后作答。
每每将干枯的蒲公英放入水中烹煮,凝视着那些形态嶙峋的根和蜷曲的叶在沸水里渐渐舒展、丰盈,褪去干枯的褐黄,显露出生命本真的绿意,如同久睡的生命伸开了腰身。喝着淡绿的汤汁,舌尖微苦之后泛起清甘,仿佛也饮下了大地中一份沉默的坚韧。草木无言,却将生命力沉淀于根脉;种子飘零,却永远在寻觅着扎根的泥土。这渺小的生灵,从锯齿叶缘到洁白乳汁,从金色花盘到精巧绒球,原也懂得在卑微处蓄力,在漂泊里守候新生,其形态本身便是生存的箴言。
蒲公英的根叶煮水,我仍每日啜饮。窗外,有时风过,便见那熟悉的、毛茸茸的白色光球倏然解体,化作无数柄小伞飘然飞舞。我捧起水杯,温热的汁液在手中升腾着微渺的热气,逐渐朦胧了我的视线。蒲公英的白絮乘着风飘散,去那远方未知的土地;蒲公英的水却在这碗里,暖着我的身,也温润着我的心。
蒲公英原来并非单为治病疗伤而生,它自具一种顽强而从容的生存智慧。我们人不也如此么?无论飘零何处,总要扎下根去,静静萌发,默默生长。纵然身如微芥,亦当如那锯齿边缘般坚韧,如那白色乳汁般纯粹,如那精巧绒球般无畏飘散,在属于自己的土壤里,倔强地活出一片碧绿来。
关于蒲公英,这些冷知识你也许感兴趣:
可药用
蒲公英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利湿通淋的功效。蒲公英属性寒凉,过量食用容易引起腹泻,脾胃虚寒的人禁服。
是多年生宿根性植物
蒲公英是多年生宿根性植物,野生条件下二年生植株就能开花结籽,初夏为开花结数随生长年限而增多,有的单株开花数达20个以上,优良品种单株开花数量可高达20个以上。
最后回答文中问题:蒲公英繁殖采用种子繁殖。种子无休眠期,成熟采收后的种子,从春到秋可随时播种。根据场需求,冬季也可在温室内播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