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市金钗石斛,曾因一度濒临灭绝,被国际药用植物界称为“药界大熊猫”。然而,近些年当地通过与北京中医大学等18家科研院所开展技术研究,攻克了种子萌发、种苗组培驯化等技术难题。如今,赤水市发展了400余亩现代化种苗繁育基地,年供金钗石斛苗2500万丛,并大力推行“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组织方式,打造规模化生产基地,将石斛产业打造成了当地农民“点石成金”的朝阳产业。近日,赤水市9.5万亩组培金钗石斛迎来一年一度的采花期。
在旺隆镇上千亩的金钗石斛种植基地,农户们正忙着采摘石斛鲜花。这些经过组培的金钗石斛,不仅开花期从原来的5年缩短至了3年,就连产量提高了30%。
“组培出来的发芽能力非常好,移栽到山上以后就不用管了,成活率几乎可以达到15至20年,主要是供给各个乡镇的农户,帮助他们提高产量,增加收益。”赤水市旺隆镇金钗石斛育苗基地负责人熊云凤告诉记者。
65岁身患残疾的王世光,是村里为数不多的贫困户。看着全镇30%的村民都靠着金钗石斛致富奔小康,前些年他也开辟荒山,种植了一亩多金钗石斛。
“卖花和枝条一年大概有一万多块钱,这是我们家庭最好的经济来源了,靠着它这些年我们家条件好了不少,今年能够脱贫,我们很开心。”对金钗石斛的发展前景,王世光充满了信心,他还筹划着再多种上几亩。
处于丰产期的金钗石斛,每亩鲜花产量可达200斤。产量有了,农户们也不用发愁销路。在石斛种植基地,来自旺隆镇的收购大户早早地就在此等候,夏成华就是其中一个。
“罗小红,24.6斤,738块钱。”
“丰收了啊!”
......
称重、记账、数钱,在金钗石斛鲜花交易现场,夏成华和农户们忙得不亦乐乎。这几天,他已经从农户手中收购了将近4000斤的石斛鲜花,收购来的鲜花会被运到厂房,必须在72小时内进行烘干,制成的花茶才能保证口感和药效。
这些对“三高”有显著疗效的金钗石斛花茶会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被销往全国各地,如今夏成华已经收到了来自北京、浙江、海南、广州等地不少客户的订单。
“去年我们买了两台烘干机,今年又加购了一台,请了十多个工人两班倒,三台机器24小时不停机烘烤,要制成600到700斤干花。”夏成华算了笔账,一斤干花按照600至800块钱的市场价来算,除去成本后,今年预计有20多万的收入,还能带动不少村民就业。
同时,这几天也是当地从事石斛产品开发的企业忙着收购石斛鲜花的时节。在赤水市复兴镇一家石斛产业开发企业的加工厂房内,也已经存满了石斛鲜花原料。
与小规模的收购商不同,被企业收购来的石斛鲜花将被严格按照省级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经过工人们精心地挑选、冷冻、真空干燥等多道严谨的工序,最终会被制成石斛花茶等农特产品及药品,被销往全国各地的特产店、滋补店、药店以及医院。
如今赤水市已培育龙头企业近10家,研发石斛饮片、石斛醋、石斛酒等15个系列40余个产品。
“我们今年预计收购金钗石斛鲜花50万吨,目前已经收购了50%,我们已经取得了‘省药准字’号和GMP认证,2019年我们的销售收入可以达到4000万,接下来我们准备申请国家的‘食药健字’批号,进军保健品市场,将进一步增加金钗石斛的附加值和我们的销售额。”赤水市一家金钗石斛产业生产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
近些年,赤水市累计投入10亿余元扶持资金发展金钗石斛产业,截至目前,全市种植金钗石斛9.5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金钗石斛生产基地,年产石斛鲜花、鲜条8000余吨,占全国金钗石斛产量的90%以上,年综合产值达9亿余元,带动1.27万户4万余人参与金钗石斛产业发展,4050户12000多名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赤水市农业农村局局长万恩毅表示,接下来赤水市将以全省石斛产业发展推进大会为契机,进一步完善规模化、组织化、市场化链条。到2025年全市金钗石斛种植面积达15万亩,综合产值达100亿元,努力把赤水金钗石斛打造成中国的金钗石斛,世界的金钗石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