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贵阳气温骤降,雨丝裹着寒意。一早出发的游客,刚感受到一丝冷意,又被志愿者的暖心给捂热。
身穿红马甲的南明区志愿者们像一簇簇跳动的火苗,在街头穿梭。他们把雨衣递到游客手中,叮嘱大家“小心路滑”,调度93辆大巴,让所有游客都乘上了车,把大家安全送到旅游目的地。
其实,这样的温暖,在贵阳从不是偶然。根据网友“爆料”,有人在博物馆的地铁口被暴雨拦住脚步,一回头就撞见工作人员抱着雨衣匆匆赶来;有人试探着询问买伞,却被地铁小哥“拽拽”地塞来免费雨衣,那句“是免费的哦”,骄傲得像在炫耀独有的宝藏。没有华丽的口号,只有一次次无声的行动,“爽爽贵阳”用最朴实的方式,把善意揉进城市的肌理。
贵阳人也说“这是常规操作”,可正是这样的“习以为常”,让每位游客记住了雨衣暖人心窝的人情温度。当“好客”成为肌肉记忆,当“善意”化作条件反射,爽爽贵阳早已超越气候标签——这里下的是及时雨,暖的是游客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