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处己能让,凡名誉、地位、利益,与人相涉,退避不争。二处人无忌,于他人多思优长,隐其短失,口颂笔赞。三处事不苟,凭劳动以换生活,任事负责,治学严谨。
——王燕玉
春秋至东汉末,是我国书籍发生发展的第一阶段,各种门类的著述出现,书籍逐渐增加。形质以竹、木简策为主,缣帛为辅,后段虽已发明了纸,而未普用,故称手写简、帛时期。
春秋处社会大变革开端,少数贵族掌权的朝廷及官府已不能垄断把持文化知识,所谓“学术统于王宫”的局面解体,社会上兴起私家讲学,关键人物和典型事例是孔子个人从事教育。招收徒众,授课著述,把文化知识由官方脱出,普及民间,使若干平民变为士,往后形成知识分子阶层,为读书、著书、藏书的主要力量。
孔子本人研读上古流传文献,选择修订了《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典册,是我国书籍最早的代表。秦后,《乐》已散失,《书》和《礼》也不全。孔子死后,弟子们分散在各地,讲授他的学说,形成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有孟轲、荀况。
与孔子同时的老子学说,入战国形成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有尹文、庄周。稍后于孔子的墨翟学说,入战国形成墨家学派,代表人物有邓陵、田俅。战国产生的学派,主要有李悝、申不害、韩非的法家,邓析、公孙龙、惠施的名家,邹衍、邹奭的阴阳家,鬼谷子、苏秦的纵横家,许行为代表的农家。各自聚徒讲学,被称诸子,史谓百家争鸣,著述概称子书。此外,史学有《左氏春秋》《国语》《世本》《战国策》;文学有屈原、宋玉、唐勒、景差的《楚辞》;军事学有孙武的《孙子兵法》,吴起的《吴子》,司马穰且的《司马法》,孙膑的《孙膑兵法》;医学有《内经》《神农本草经》;数学有《周髀算经》;天文学有《黄帝五家历》《甘氏星经》《石氏星经》,各为本门学问的创始,开启后代各学的道路。
秦始皇帝统一中国,采纳丞相李斯之议,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下令烧毁书籍。此事一般理解含混,动谓古书浩劫,完全归罪于他,未加细核。其时条令明白,秦国的史书没有烧,博士官所管的书没有烧,民间医药、卜筮、种树的书没有烧。心理也易窥测,愚民而不己,皇帝子孙及其臣僚还是要读书的,何曾烧掉朝廷藏书?朝廷藏书乃是后来项羽进占咸阳又离开时施火烧的,故焚书的罪过项羽也得分摊。
汉朝建立基本沿行秦制,汉高帝刘邦并不喜书籍,第二世惠帝刘盈才废除藏书禁令,一些遗老学者开始活动,收残缀缺,背诵写录。当代学者张苍、陆贾之伦,开始著述。第三世文帝刘恒崇学,虽重黄老,也不排斥其他流派,太学里各家学说都讲授,相当放任,风气自由。至第五世武帝刘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孔子修订的书籍,尊称曰“经”,在太学里以五经为教本,每经专设博士管书讲授,以此作选拔人才的标准。把战国以来解说五经的书叫“传”,附带也加重视。同时,由于国力富裕,文化提高,下令征求书籍,奖励献书,设立藏书机构,雇用抄书人员。这是我国国家图书馆的起源,历史上中央政府第一次聚书,也是我国历史上的重要文化政策,为以后历代王朝所承袭推行。第九世成帝刘鹜,发觉朝廷藏书多断烂残缺,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下令征书,专派陈农到全国各地访采。搜罗来的书籍连同原藏,指定专门学者分头整理,各书汇集不同传本,定出一个正确本子,由刘向总成。校完一书即写一篇叙录,说明校勘经过,所据文本,所定篇目,作者行历,内容大要,上报皇帝。刘鹜、刘向死后,哀帝刘欣命刘向子刘歆继续责成。刘歆将校好的书籍分类编目,于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奏报,名曰《七略》,是我国最早的图书分类目录。同时,有人将刘向的叙录集为一编题名《别录》,是我国最早的书目提要。后来,班固依据《七略》改编为《汉书·艺文志》。今天,《别录》《七略》惜已早失,但从《汉志》还可看到汉代国家藏书面貌,《汉志》便成了世界上最早的目录。这次搜书校书的规模空前,刘向父子业绩影响后世广大深远,可以说,是我国文献学的大师宗祖。
王燕玉(1923-2000年),贵州遵义县人。1949年毕业于贵州大学中文系,先后在遵义豫章中学、遵义第四中学、贵阳师范学院附属中学任教。1973年调贵阳师范学院历史系,任历史文选教研室、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1981年评为副教授,1988评为教授。王燕玉先生的研究领域涉及贵州古、近代史,贵州方志及中国文学史,中国古籍文献等领域,出版了《贵州史专题考》《中国文献综说》等专著,发表论文数十篇专题文章。参与编撰《贵州古代史》《贵州近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