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老锄头“挖”出宝藏,习水红稗丰收

动静原创贵州广播电视台 遵义 习水
1756372860
动静原创

时下正值秋收季,习水县良村镇大安村的红稗种植基地里,沉甸甸的红稗穗压弯了秸秆,农户们手持镰刀穿梭田间收割,忙得不亦乐乎。作为全国唯一连片种植红稗的县,习水3000多亩红稗迎来集中采收——这株曾濒临消失的野生作物,如今在当地企业的赋能下,不仅成为国家地理标志性产品,更化身带动农民增收、激活乡村振兴的“黄金米”。

红稗,又称红小米,是习水特有的古老农作物,曾因种植技术落后、市场认知度低而濒临消失。经过科研人员多年人工驯育与栽培,这一“濒危物种”不仅重现生机,更凭借独特的营养价值脱颖而出:其富含多种微量元素与膳食纤维,兼具补气血、调脾胃、助消化、抗氧化等健康功效,2016年成功获批国家地理标志性产品,成为习水一张亮眼的“生态农业名片”。

“以前红稗就长在山间地头,没人当回事。现在种一亩红稗,比种玉米、土豆强多了!每年我都种100多亩,每亩产量400斤左右,收购价6元每斤,除去工人工资,一年还能挣一二十万元。”良村镇大安村种植户何银华一边收割红稗,一边算起增收账。

让红稗从“野生杂草”变成“增收宝贝”的,正是贵州老锄头红稗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自成立以来,始终践行“发展红稗产业,促进乡村振兴”的使命,从种植、研发到销售全链条发力,为红稗产业注入现代化动能。

在种植端,老锄头公司牵头建设标准化红稗种植基地,邀请农业专家为农户提供免费技术指导,从选种、播种到田间管理全程把关——既保障红稗品质稳定,又解决农户“不会种、不敢种”的难题。“公司不仅给我们发优质种子,还教我们科学施肥、病虫害防治,收割完后直接上交公司,我们根本不用愁销路。”参与种植的农户们纷纷表示,标准化种植让红稗亩产提高近三成,户均年增收超5000元。

在产品端,老锄头公司聚焦红稗的健康属性,持续推进研发创新,将传统红稗加工成红稗饼干、红稗面、红稗羹等10余种产品,既保留红稗的营养成分,又满足现代消费者多样化的饮食需求。

“通过深加工,红稗的附加值提升3-5倍。产品不仅走进多地商超,还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年产值达1200多万元。”贵州老锄头红稗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学文介绍。

如今,习水红稗产业已形成“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3000多亩种植基地辐射良村、回龙、温水等8个乡镇,带动1000余户农户稳定增收。更重要的是,红稗耐旱、耐贫瘠,适合在山区种植,既能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又能让闲置山地产生经济效益,实现了“生态美”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今年公司预计收购红稗50多万斤,目前发展势头甚好,种植面积还会逐步扩大。明年初步预计种植规模要达到1万亩以上,至少带动5000户农户参与增收。”贵州老锄头红稗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邓志乾介绍。(张川 姚瑶)

编辑

杨勇杰

责编

王信

编审

唐全寿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查看更多
已经到底了
这里还没有新评论~
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