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绣娘彭艺将“指尖技艺”转化成“指尖经济”,带领50多名绣娘实现家门口就业;村民杨龙用自家房屋开办民宿,年入20万元;当地特色食品小黄粑,已成为化屋村年收入破百万的重要产业;依托乌江美景开发的新兴旅游项目,化屋村去年的旅游综合性收入达1.6亿元,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
化屋村的“幸福账本”,既是对总书记嘱托的最好回应,也是贵州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
用针线绣出非遗传承的致富路,用山水绘就绿色发展的新图景,用产业叩开共同富裕的幸福门,化屋这个曾经的深度贫困村的“蝶变”说明:乡村振兴在这里绝非千篇一律的简单复制,而是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把“好风景”变“好钱景”的系统工程。
乌江奔涌处,化屋展新颜。当非遗工坊用现代科技传承千年技艺,当电商直播助力村庄打开全球市场,当无人机巡航监测守护一江清水,我们有理由相信:化屋的明天,一定比苗绣上的花纹更绚丽,比黄粑里的糯米更香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