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讲人:贵州师范大学优秀辅导员宣讲团成员 王亚丽、徐志荣
大家好!很高兴能有这样的机会和大家一起学习和领悟党的二十大精神,今天我们将围绕《传承教育初心 谱写育人篇章》这个主题,共同走进党的二十大对教育和科技创新领域提出的蓝图愿景,共同回顾和展望我省教育的发展和成就。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复北京师范大学“优师计划”同学们的信中指出:“毕业后要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努力成为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谆谆话语、殷殷嘱托,激发了青年师范学生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懈奋斗的澎湃力量。在我们师大,在我们身边,就有这么一群人,带着教师梦想和教育初心,走进基层,走进大山,践行着青年人的使命担当,这就是贵州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研究生支教团”成立于2009年,共派遣13批135名优秀志愿者奔赴贵州省麻江县、黔西县、金沙县、从江县农村中小学开展支教及志愿活动,他们结合服务地区实际,开展支教助学、走访调研、文化宣传、公益帮扶等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用实际行动奋斗在助力贵州脱贫攻坚和教育事业均衡发展的第一线。李玲同学便是其中的一位。
2015年,李玲怀揣教师梦想就读于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科学教育专业,赶上国家的利好政策,经过层层选拔成为第十届研究生支教团金沙服务队队员。一年的支教时间里,她全情投入教学工作,并协助政教处和团委开展工作,更难能可贵的是为102名贫困学生筹集价值共计4万多元的生活和文化用品,并为当地老人们开办夜校识字班,教会100余名老人基本用字。支教结束后回到学校继续读研,成为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2019级学科教学的一名研究生。她始终没有忘记对教育的热爱初心,谈及毕业后的梦想,她说:“我想当一名化学老师。”她在教育事业的发展新征程上继续发扬着贵师大学子的赤子之心,彰显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情怀。
进入新时代的十年来,教育始终被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成为全社会最关心最支持的事业。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教育的篇幅可谓浓墨重彩,其中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作为第五部分专门论述,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科技、人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的高度重视。新时代十年来,贵州省在教育事业的发展上倾注了巨大的心血,取得了日新月异的成就,发生了格局性变化:十年来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共有20843所,比2012年增加3156所,增幅17.84%;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982.42万人,比2012年增加了128.47万人,增长15.04%;各级各类教师57.83万人,比2012年增加16.34万,增长了39.38%,高校毕业生就业保持在较高水平,十年间累计输送173万余人,用“奋进之笔”书写了人民满意的教育答卷。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基,也是科技创新的基础和保障。近年来,贵州师范大学注重学研结合、学以致用,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创新性人才,利用科研优势不断在创新领域砥砺深耕,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事业中贡献了教育力量,其中地理学教师团队被认定为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其先进科研成果为地区生态环保事业发展贡献了力量,使贵师大的学校品牌绽放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社会实践之中,也让我们切实感受到,科技创新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而教育,是国之根本大计。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的时代形势,按照党的二十大新任务新要求,到2035年我国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教育强国。同时,“十四五”发展规划明确要实现“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等重要战略目标。可以说未来十五年特别是接下来的五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攻坚期,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影响深远。
聚焦党和国家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的新要求,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也是教育、科技和人才三大功能齐备的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的重要载体。要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构建追求创新、鼓励探索的良好氛围,主动扛起时代责任,在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全面展现高校的担当作为。
筑梦惟有笃行,只要方向对了,目标定了,就不怕路远。只要我们不断涵养教育情怀,心系教育,情系学子,立足新发展阶段推进高质量发展,融入新发展格局提升教育服务能力,勠力同心,顽强拼搏,就一定能够续写描绘新时代贵州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大美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