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文化中国行丨肇兴侗寨这座鼓楼为什么叫“信团”?

动静原创
1742862720
积分商场
动静原创

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寨。在信团鼓楼,总书记同干部群众围坐一起亲切交流。

侗族鼓楼又在大众视野里展现光彩。

当第一缕晨光穿透黔东南的薄雾,肇兴侗寨的鼓楼便悄然苏醒。巍峨的塔身披上一层金色的光晕,檐角的风铃发出清脆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仁、义、礼、智、信”五座鼓楼如同五位智者,静静守护着这片土地,见证着侗族人民的悲欢离合。

“信”为何成为侗族人民的“生存法则”?

肇兴侗寨是全国最大的侗族村寨之一,被誉为“侗乡第一寨”。这里居住着1273户5261人,其中侗族人口占比高达98.5%。这座始建于北宋年间的古老村寨,已有千年历史,分为五个自然片区,当地称之为“团”,即仁团、义团、礼团、智团、信团,仁义礼智信是儒家的五常之道,每个团各有一个鼓楼、一座花桥、一个戏台。

肇兴侗寨信团鼓楼

这里的鼓楼群是全国绝无仅有的,五座鼓楼分别代表着仁、义、礼、智、信。每一座鼓楼都高达数十米,飞檐翘角,气势恢宏。

“以前,五座鼓楼的命名主要是源于血缘关系。明朝设立贵州省以后,汉族文化传入贵州侗族地区。清朝时期,吸纳了儒家文化的侗族人民,将五座鼓楼的名字命名为仁、义、礼、智、信。” 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教授石开忠介绍说。

从观景台俯瞰,整个侗寨宛如一艘停泊在山谷间的巨船,五座鼓楼分别位于“船”的不同位置:仁团鼓楼位于船头,智团鼓楼位于船舱,礼团和义团鼓楼位于船桨,而信团鼓楼则矗立在船尾。

信团鼓楼高达25.9米,共11层,是五座鼓楼中最为雄伟的一座。侗族人相信,船尾的风帆需要更高,才能更好地转化动能,让船行得更稳更快。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这句出自《论语·学而篇》的话,被镌刻在信团鼓楼的木牌上,意为只有符合道义的承诺才能被兑现。

侗族人自古重视信誉,款约制度是侗族社会的“古老宪法”,涵盖了生产、生活、婚姻、财产等各方面。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侗学会副会长吴家贤说:“古时候,官方对侗族地区的管理比较薄弱,但侗族人民为了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避免内部混乱,就非常讲究信誉、遵守规定。”

“比如起房造屋的时候,就需要寨里的人集体帮忙。因此大家的集体意识特别强,这就要求成员都要讲究信誉,这甚至关系到侗族人民的生存和发展。”吴家贤说,侗族人民对集体的依赖极高,形成了互助型社会。

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教授石开忠说:“长期以来,侗族的款约制度就是从制度上约束大家,‘信’贯穿了整个侗族人的一生。”

在侗寨,公共建筑约占整个寨子面积的30%,包括鼓楼、风雨桥、戏台等公共设施。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肇兴镇肇兴村妇联主席陆艳玉介绍说:“除了要遵守法律规定,我们还要遵守村规民约,但这些要求对我们来说并不是一种约束,生活依旧是自由自在的。对我们而言,诚信就是大家一定要说到做到,这是人最基本的要求。”

肇兴侗寨

人无信不立,讲究信誉也是在强调契约精神。过往,违反规定的村民会受到相应的惩罚,轻则赔礼道歉、罚款,最严重时犯错之人会被逐出村寨,成为村里的“黑户”。吴家贤认为:“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个人,都要讲信誉,社会秩序才不至于混乱。只有一个国家和民族有了信誉,才能够建立起属于自己的财富,从某种角度来讲信誉本身也是一笔财富。”

鼓楼:不只是建筑,是侗族人民生活的BGM

民间流传着“未建村寨,先建鼓楼”的说法。鼓楼,这一侗族特有的公共建筑,承载着侗族人民的深厚情感与文化传承。在全国800多座侗族鼓楼中,贵州占到60%以上。而黎平县作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人口第一大县及侗族聚居地,更是集中了贵州超60%侗族鼓楼。

肇兴侗寨 杨秋娥摄

侗族人民自古以来聚族而居,鼓楼作为宝塔式的高层建筑,其顶端的木鼓如同古老的“广播”,一旦敲响,声音远播,清晰可闻,成为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鼓声的节奏各有含义,如外敌入侵时鼓声急促,而邻村来访时则鼓声悠缓。” 石开忠介绍说。

除了信息传递,鼓楼还是侗族人民议事、娱乐、迎宾送客的场所。鼓楼内的火塘、大厅及鼓楼坪为人们提供了聚集的空间,成为商议村规民约的绝佳之地。陆艳玉说:“每一个村寨都会选举德高望重的长辈来当寨老,几个寨老先开会讨论,然后再到鼓楼里和群众商议,村规民约一旦商定,大家必须要遵守。”

侗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也在鼓楼中得以充分体现。农闲时节,特别是春节期间,寨与寨之间的互访成为传统。石开忠描述道:“客人到来,先在鼓楼休息,再到村民家用餐,离别时也是先送至鼓楼,再出寨门。”

侗族人民个个能歌善唱,侗乡被誉为“歌的海洋”。鼓楼是侗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集散地,老年人在这里教歌,成年人唱歌,小孩听歌学歌,村民们也会时常到鼓楼里聊天、交流。“以前没有手机,大家就聚集在鼓楼聊天,比如谁家办喜事,谁家有小孩,鼓楼就成为大家分享近况,交流感情的场所。” 吴家贤说。

鼓楼也是陆艳玉和她丈夫的定情之地。“我跟我老公是在礼团鼓楼里一起唱歌交流认识的。” 回想起十八年前的事,陆艳玉仍然记忆犹新。“我们这边有七八个女孩子,他们也约上几位好朋友,我们坐在鼓楼里面,他们弹琵琶,我们唱歌。我觉得他的歌声比较优美,笑容比较甜,还有一点腼腆。”现在说起这些事,陆艳玉的嘴角始终上扬,眼里有光。鼓楼见证了他们的相识、相爱,也见证了他们的婚礼,陆艳玉夫妇婚礼酒席就办在鼓楼坪上。结婚十五年,她俩在闲暇时会到鼓楼里坐一会、聊一下,重温当年的初遇时刻。

鼓楼还是侗族的荣誉展示厅,斗牛胜利的“勋章”以及各项荣誉都会挂在鼓楼里。可以说,侗族人民的一生离不开鼓楼。“侗族人民从生到死都和鼓楼有关联,生了要到鼓楼里取名,去世了要先停在鼓楼坪上才能抬走下葬。” 石开忠说,鼓楼的火塘是常年不熄火的,烧火用的柴火也是由每家每户轮流送,所有人都在共同维护着鼓楼。

站在鼓楼之下,你不得不感叹侗族工匠的精湛技艺和无穷智慧。鼓楼采用侗族传统的穿斗式结构,没有使用一颗钉子,全部依靠榫卯结构拼接而成。鼓楼的每一层檐角都高高翘起,宛如展翅欲飞的雄鹰,展现出侗族人民对自由的向往。而侗族建筑的营造技艺,均靠言传身授传习,没有典籍可供参阅。

陆根卫是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州级非遗传承人,他学习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已有30多年。1989年,陆根卫修建了他的第一座鼓楼。他回忆时说,修建鼓楼面临的最大难题是主柱。“中间有一根主柱,但是怎么将其他木材穿进去,就得靠脑子想,必须画图,有时候晚上睡觉做梦都在想怎么去画。”

“很怕没有人继承这项技艺,年轻人喜好这行的也少,再加上这行确实也不怎么赚钱。”陆根卫最大的担忧是技艺传承的问题。为了在传承技艺的同时提升经济效益,他从2005年开始制作鼓楼模型。他在工作室一待就是一整天,为了使用方便,他还对工具进行了改造,工作室堆满了木材和工具。他说:“我儿子现在跟我学。我必须坚持去做,不然怕以后没人知道如何建鼓楼了。现在一年也能卖出二三十个鼓楼模型。”

陆根卫制作的鼓楼模型

鼓楼是侗族人民的精神寄托,更是心灵的“充电站”。如同纽带一样,让大家凝聚在一起。“因为侗族人民住在深山老林里,古时候的对抗守卫能力较弱,山上经常会有猛兽。面对大自然,他们会恐慌,会孤独。那么鼓楼会给他们一种精神的力量,大家团结在鼓楼里,让他们增添信心。” 吴家贤说。

侗家文化靠什么传承千年?

在鼓楼的庇护下,侗族人民用歌声、蜡染编织出一幅幅绚丽的文化画卷。

侗族大歌,被誉为穿越千年的天籁之音,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璀璨明珠,起源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历经2500多年的岁月洗礼。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肇兴侗寨《侗族大歌》 石南岭摄

今年春节档热映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在配乐中巧妙融入了侗族大歌的元素。无论是宝莲盛开的空灵场景,还是敖闰出场的诡秘氛围,侗族大歌的加入为电影增添了独特的民族韵味。

艺术源于生活,侗族大歌的歌词往往取材于日常生活,表达了侗族人对爱情、劳动、自然的独特认知。这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的合唱艺术,展现了侗族人民对自然的理解和感悟。如《蝉之歌》《布谷催春》,都是模仿大自然中的声音。

《古楼对歌》村民在述洞独柱古楼前唱响侗族大歌 王惠娇摄

吴家贤认为,侗族大歌的平和旋律体现了侗族人民和善的个性。他形容道:“侗族大歌的歌声宛如溪水潺潺流过石滩,平和而悠扬。侗族人民相信万物有灵,无论是石头、桥梁还是树木,都应得到尊重与和谐共处。这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与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不谋而合。”

“歌由心生”是侗族大歌独特的表达方式。石开忠认为,侗族大歌是在快乐中歌唱,而非机械地练习。“曾有外国学者好奇侗族大歌为何无需指挥,我认为侗族大歌它是侗族人民用心在唱,是纯粹的、快乐的,它都是出现在侗族人生活中比较重要的时刻,比如说生产、丰收、结婚,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情感流露。”

陆艳玉也回忆道:“我自幼耳濡目染,不知不觉中便记住了侗族大歌的旋律。长大后,我们常在鼓楼中聚会,由歌师稍加指点,便能和谐合唱。”

陆艳玉如今担任肇兴村布谷催春侗歌队队长,带领着近35名队员。她坦言:“我们对侗族大歌的热爱发自内心,无论唱得好坏,我们都乐于歌唱。村寨的每一个角落,甚至山间,都是我们的舞台。”她希望通过侗歌队的表演,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侗族大歌,同时期待侗族大歌能走进校园,让更多孩子学会并传承这一千年艺术。

侗族人民用一针一线编织着属于自己的文化密码。

侗族蜡染,宛如一首流淌在时光深处的古老诗篇,以蓝与白为韵脚,以蜡与布为纸笔,勾勒出侗族人对自然与生命的深情礼赞。其独特之处不仅在于精湛的技艺,更在于承载的深厚文化内涵和民族智慧。侗族蜡染以蜂蜡为“画笔”,蓝靛为“颜料”,通过手工绘制、浸染、去蜡等多道工序,呈现出蓝白相间的精美图案。这些图案中的蝴蝶、鱼鸟、花草等元素,都是侗族文化的灵魂符号,记录着侗族的历史、文化和精神世界。每一件蜡染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承载着手工艺人的情感与时光的沉淀。

侗服,这件穿在身上的史诗,承载着侗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礼赞和对美的永恒追求。陆艳玉身上穿着的侗服原料由她母亲亲手制作,她自豪地说:“衣服是我自己裁剪的,侗布是我妈妈用板蓝根染色后,加入牛皮和鸡蛋清调制而成,既保暖又防风。我们肇兴的头饰用白色鸡毛制成,象征着白鹭的羽毛,寓意纯洁。”

侗族人民用智慧和双手,打造了一个个“文化爆款”。

时光流转,岁月更迭,侗族文化的魅力会愈发璀璨,像一场永不落幕的“文化直播”,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实习生谢金培、黎平融媒对本文亦有贡献

记者

王婧玲 肖微

编辑

代丹妮

责编

刘志

编排

时小千

编审

王玺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