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7日,“山海无界•乐传全球”My Music Paradise—中欧艺术交流音乐会在贵阳举行。在两小时的演出中,侗族大歌与西洋歌剧对话,民乐与西洋器乐和鸣,10余首曲目融汇东西合奏的歌声、鼓声、琴声,碰撞出独特韵味。
6位来自英国、意大利等国的音乐家在舞台上呈现了很多“首次”。华人女高音歌唱家王蓓蓓向记者介绍到,作品《我是英台》是《梁祝》中的一段咏叹调,意大利作曲家Andrea Granitzio花了将近8年时间创作。“用西洋的曲式结构、唱法演唱,今天是第一次唱给观众听,我们很兴奋。”王蓓蓓说。
中欧音乐人的合作表演,更是此次音乐会的一大亮点。共同合唱的《斯卡布罗集市》,英国民谣的淡雅悠长与中国艺术的韵味相互交融,令人沉醉。英国小提琴演奏家Gwyneth Nelmes说:“音乐会上很多不同类型的音乐是我第一次听到,和中国管弦乐一起演奏,我们配合得很好。”英国音乐剧演员Eugene Griffin则感叹道:“ 这是一个美妙的夜晚,我在伦敦有过几场音乐会,但规模都比今晚小得多。”
艺术团双簧管演奏员韩宸宸和英国打击乐手Bogdan Skrypka合作的《极少的宁静》,两种不同乐器的碰撞,营造出奇妙的宁静氛围。Bogdan Skrypka告诉记者,自己很兴奋,这是《极少的宁静》首次在海外演出,作品由其80岁的老师创作,作品用中国的鼓表现出山川、溪流和宁静的乡村氛围,“当我演奏的时候,我脑海里浮现出此前贵州之行的景象,是一次难忘的旅程。”Bogdan Skrypka回忆道。
此前的几天,6位音乐家深入贵州的苗寨侗乡,与当地音乐人交流演奏心得,体验少数民族传统乐器和唱法的独特韵律,感受多彩贵州的原生态魅力。
贵州拥有17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近三分之一,孕育着丰富的少数民族音乐和歌舞种类。连日来,6位欧洲青年音乐家深入黔东南西江千户苗寨、小黄侗寨等地,聆听原生态的天籁之音,西洋乐曲与少数民族音乐在这里发生了奇妙碰撞。
西江千户苗寨坐落于雷公山麓,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苗族村寨连片组成,是中国乃至全球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一众音乐人沉浸式体验当地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感受其间深厚的文化底蕴。“从踏入苗寨的那一刻起,所有体验都充满奇妙感!寓意独特的拦门酒、传递欢乐的苗族舞蹈,都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音乐交流环节里,当地人演奏的芦笙与鼓乐尤其动人,这让我更加确信,这次交流之旅无比值得。”来自英国的打击乐手Bogdan Skrypka感慨道。
英国作曲家 Andrea Granitzio兴奋地告诉记者:“太梦幻了,我完全融入其中,太不可思议了!”
在黄冈侗寨、肇兴侗寨、小黄侗寨等地,艺术家们深入了解了当地的少数民族音乐。英国男高音 Tom Lidgley告诉记者,侗族人民能用树叶吹奏出乐曲简直太神奇了,“这很有趣,和我用身体的不同部分将艺术创意表达出来一样,这也是用不同媒介传递自我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Tom Lidgley说。
英国打击乐手 Bogdan Skrypka表示,自己像海绵一样吸收寨子里的一切,投入其中,想把采风过程中收集的节奏带回去放在未来的作品中。虽然语言不通,但音乐让大家理解彼此的心意,这就是它最神奇的地方。英国音乐剧演员 Eugene Griffin兴奋地加入到侗族情景剧表演中,并表示;“城市的节奏很快,这里让我重新找回了平静和纯粹。所有人都在用歌声讲故事,微笑和音乐让我们彼此靠近,这是一辈子难忘的经历。”
一路采风,一路歌声、琴声和笑声。在侗寨,英国小提琴演奏家 Gwyneth Nelmes在稻田里、在鼓楼前演奏起来,她说:“在音乐学院,我们习惯在封闭的房间里练习。但在这里,风、蛙声、虫鸣都成了伴奏,这是完全不同的体验,让我想把这种感觉带进未来的演奏中,让更多欧洲观众感受到贵州的声音。”
短短9天,近2000公里的贵州之旅,他们的采风不仅走进了村寨的鼓楼、风雨桥、稻田边,也走进了当地人的日常生活。这里的音乐,从来不是被封存在舞台上的艺术,而是融在生活里的血脉。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世界的,也在这里落地生根。从村寨到剧场,从贵州到英国,今年9月,音乐家们将以此次采风的见闻为创作蓝本,在英国伦敦举办贵州专场音乐会。中欧合作的旋律还将继续,跨越山海,回荡世界。
英国作曲家 Andrea Granitzio说:“音乐不只是技巧,它更是情感的传递。我买下桥头老人做的乐器,想把这声音带回伦敦,让观众听见贵州的山水。接下来我们会共创一首新的曲目,把侗族的和声和欧洲交响乐融合起来,三个月后在伦敦首演时,贵州的声音会在世界更多地方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