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义市丰都街道普子村以21块标准化模块田为蓝本,在春晖行动的推动下,成功书写出“亿元产值+3万人次就业”的产业振兴大文章。
普子村鸟瞰
孙明贵(左)和王玉军(右)在一起
初夏时节的普子村育苗基地,平均2天就有1车蔬菜苗沾着泥土芬芳奔赴全国各地。现年46岁、有着“卖苗一哥”之称的王玉军忙得不可开交,这位曾在外闯荡的建材商人不会想到,一封《春晖行动倡议书》竟让他成为年销售额超480万元的农业领军人。
2023年5月,在外打拼多年的王玉军收到普子村新时代春晖社常务副社长孙明贵的“春晖倡议书”。同时,这份召唤,让16名电商人才、2位农业工程师和25名种养殖能手返乡创业。
“看到‘最美不过家乡景'这句话的时候让我很感动,我就决定带着资金回家来发展。我通过一二十次的邀请,终于把山东寿光的高级农艺师崔保义邀请到我们这个地方来,他来了以后就带来了他们山东寿光的先进种植技术和经验。”兴义市九庆果蔬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王玉军回忆到。
“我以前是在兴义敬南那边做技术员,这边有几家公司也请我去,我也在犹豫当中。后来我来普子村认识一位王玉军,他问我要多少育苗地,我说要二三十亩,他很快就把地给我整得平平的,我就只好来到这儿了,再不来就说不过去了。现在我们的种苗年产量有6亿多株。”崔保义接过话茬。
王玉军(左)和崔保义(右)在一起
春晖行动是共青团贵州省委于2004年发起的一项大型社会公益活动,充分发挥“亲情、乡情、友情”的情感纽带,激发赤子情怀,感召游子返乡,共同促进家乡经济文化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就在外出人才陆续归来的同时,普子村在春晖社的引领下,掀起了一场“智慧土地革命”,运用北斗导航系统精准定位6000亩土地原有的界限,将189块零散田块整合为21块20-1000亩规模的标准化模块田,配套建成7.8公里产业路网、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
“我们用北斗卫星把原来的地界定位出来,它的固有的面积是不变的,整改的效果是成片成片的。以前这里水不通、路不通、电不通,土地只有巴掌那么大,租金三四百块钱一亩。在整改的过程中涨到五百、七百、八百。到2024年,就涨到了八百至一千。今年一千到一千二。”孙明贵介绍。
“当时他们来说这事的时候我们是不同意的,因为像这样弄了以后,要是合作社将来不做产业了,到那时地界也不存在了,怕地回不来,做了十多次工作我才同意。现在改成大块的以后,我们耕地、还有施肥,不论做什么都是找大型农机进来,比较方便。”普子村村民李大丽快人快语。
李大丽接受采访
模块田改造成功以后,普子村开始创新实施“能人矩阵计划”,每块模块田配备1名产业带头人,形成8个蔬菜带、6个水果带、5个中药材带、2个特色养殖带的立体布局。通过科技赋能,地热线加温技术让冬季育苗成活率提升至98%,吊蔓栽培技术让西瓜产量和品质大幅提高,一些特色养殖业应运而生。依托50亩模块田,返乡大学生贺元林建起了60个标准化大棚,年产蚂蚱6吨,一举成为黔西南州最大的蚂蚱养殖户,产品远销广西等地,蚂蚱卵成为贵州大学斑蝥虫幼虫的特供产品,年收入突破45万元,带动6户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普子村蚂蚱养殖基地
贺元林(左)和乡亲们在蚂蚱养殖基地
“未来三年,我要让这里成为带动15名村民就业的‘致富工厂',”普子村蚂蚱养殖大户贺元林激情满怀。
与此同时,当地培育的灵芝孢子粉成网红产品,春晖直播基地灵芝直播间单场最高带货达270万元。
普子村灵芝种植基地
盛韬(左)在灵芝加工车间
“我们还跟中科分子联合开发生产了灵芝分子精华这款尖端产品,今年我们还准备投资5000万元用于新建我们的智慧加工工厂。2024年,我们整体的销售收入是6000多万元,预计到2025年,我们会实现1.5个亿的销售收入。”普子村灵芝种植大户盛韬雄心勃勃。
在技术革新的带动下,普子村原来的废弃奶牛场还变身农耕研学基地,年均6亿多株种苗远销5省,冷链物流网日均外运36.4吨新鲜蔬果。
自春晖行动启动以来,普子村人均年纯收入从2022年的14300元跃升至2024年的17500元,21个产业单元每年直接吸纳就业30000人次。
“春晖行动不是简单的‘资金回流',而是人才、技术、情感的全方位回归。我们正在积极打造‘普子模式2.0',希望每个村庄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振兴IP!”普子村第一书记、普子村新时代春晖社社长黄嘉楠说。
黄嘉楠(左)和孙明贵(中)在村里开展活动
记者:孔令相 邓洪涛 兴义融媒 张贤艳 赵炫圳 王霞
编辑:王 丹
责编:王 军
编审:吴洪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