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茶产业是贵州传统优势农业产业。贵州各地聚焦种植端、加工端、消费端,在提升茶叶品质的同时,加强渠道建设和产品创新,推动茶产业发展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朝着千亿产业的目标迈进。
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巩县苗落村的生态茶园,工人们正忙着采收茶叶。岑巩县宝园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徐廷勇告诉记者,每天有7台机子、28人在采收,每天采收的鲜叶在3万斤左右,都是要出口到欧洲的。
为确保茶叶品质,当地与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合作,构建起茶树栽培管理与茶叶加工标准化体系。目前,岑巩通过欧盟认证的有机茶园达1270亩,预计今年干茶产量超1000吨,产值近亿元。
岑巩县宝园种植专业合作社技术员杨克伟表示,合作社和科研院所合作,用他们的技术来保障茶叶生产的生态安全,还找了第三方检测机构把关,确保每一批茶叶都达到欧盟标准才能发货。
各地还通过优化茶产品供给满足市场需求。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这家茶企不仅针对年轻人的口味打造了有别于传统茶叶的冷泡红茶、绿茶等,还在包装上进行简约设计,让其既美观又方便携带。
丹寨县华阳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杨梅表示,线下线上齐发力,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创新产品包装打开年轻群体的消费市场。除此之外,利用控温和抽湿萎凋的工艺,提高茶叶的品质,让茶产品走得更远,卖得更好。
在前不久举行的贵州新茶饮产品创新大会上,贵州省茶叶研究所、珠遵新茶饮研究院等机构联合发布了《贵州新茶饮原料茶精制绿茶》团体标准,对原料茶的品质要求、加工工艺、检测方法等关键指标进行了明确,为各家茶企融入新茶饮赛道提供指导。
贵州逅唐茶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师潘雪勇表示,公司正在研发新品,主要选用了湄潭当地的茶树品种和广西的茉莉花茶,具有非常高的鲜爽度,目前这款茶已经收到了十多个头部品牌的订单。
推动品牌建设,是产品拓展市场的重要举措。在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县,当地依托茶籽化石文化IP,不仅连续多年举办早春茶全国采购商活动,还与浙江、福建等外地茶商签订近1亿元的采购合作协议。眼下,晴隆正通过茶旅融合发展、举办制茶斗茶大赛等方式,不断擦亮晴隆茶品牌。
晴隆县茶叶发展中心副主任刘蔚蓝表示,晴隆绿茶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贵州省著名商标、名牌产品等,打造“晴隆绿 绿山川”的茶叶品牌,开发东北、华北、西北市场,在一二线城市建立经销商专卖店运营中心等营销渠道,把茶叶销往全国各地。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贵州茶产业综合产值突破900亿元;加工企业(合作社)6000余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数量位居全省优势特色产业第一;抹茶出口额位居全国第一;都匀毛尖进入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排名13位,湄潭县连续5年荣获全国茶业重点县域第一名。茶叶的品牌价值、知名度和影响力稳步提升。
记者:张婷(实习)
遵义台 杨云飞 杨梦云 正安融媒 杨媛媛 凤冈融媒 唐珍珍 王鑫汝
黔东南融媒 丹寨融媒 赵唯茜 何宣杰 岑巩融媒 陈昆 周燕 万再祥
黔西南台 晴隆融媒 黄丙凤 白永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