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跟着老一辈革命家学调研丨验证小康目标可行性——1983年邓小平调研江苏

学习强国
1687227840
积分商场

邓小平非常重视调查研究对于决策的作用。他强调:“要把调查研究作为永远的、根本的工作方法。”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多次到江苏视察调研,以求真务实的领导作风和问数字、算细账的调研方法,了解发展变化、摸清进展、分析原因、找出规律,为决策提供依据。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提出,到2000年实现全国工农业年总产值在1980年的基础上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目标任务。这一奋斗目标,强调突出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极大地调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奔小康成为亿万人民的共同心愿。

翻两番,能否翻?奔小康,如何奔?党内党外群情高涨。1982年10月,邓小平同国家计委负责同志谈话时这样说道:“……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靠不靠得住?党的十二大说靠得住,我也相信是靠得住的,但究竟靠不靠得住,还要看今后的工作。”

为了实地考察小康目标的现实可行性,1983年2月,邓小平乘专列南下,前往江苏调研考察。

邓小平视察太湖时听取中顾委委员江渭清、江苏省委副书记顾秀莲汇报(1983年)

2月7日下午,邓小平在苏州南园宾馆约见江苏省委负责同志,听取情况汇报。谈话一开始,邓小平就问:到2000年,江苏能不能实现翻两番?江苏的同志回答,自1977年至1982年6年时间,江苏全省工农业总产值就翻了一番。照这样的增长速度,就全省而言,用不了20年时间,就有把握翻两番。邓小平又问:苏州有没有信心,有没有可能?当时,苏州的经济发展水平已位于江苏省前列,人均工农业总产值已接近800美元。按照当时的发展速度,苏州到1995年就能实现翻两番的目标。因此,江苏的同志告诉邓小平,像苏州这样的地方,准备提前5年实现中央提出的奋斗目标。听到这里,邓小平十分满意地点了点头。

此前,苏州方面为邓小平提供了16份典型材料,从各方面介绍苏州实行联产承包、发展社队工业、促进经济增长、改善人民生活的情况。听了这些汇报后,邓小平接着问:人均800美元,达到这样的水平,社会上是一个什么面貌?发展前景是什么样子?江苏的同志以苏州为例回答,若达到这样的水平,下面这些问题就都解决了:第一,人民的吃穿用问题解决了,基本生活有了保障;第二,住房问题解决了,人均达到20平方米,因为土地不足,向空中发展,小城镇和农村盖二三层楼房的已经不少;第三,就业问题解决了,城镇基本上没有待业劳动者了;第四,人不再外流了,农村的人总想往大城市跑的情况已经改变;第五,中小学教育普及了,教育、文化、体育和其他公共福利事业有能力自己安排了;第六,人们的精神面貌变化了,犯罪行为大大减少。听了这些介绍,邓小平很欣慰,他仿佛看到了实现小康目标的光明前景。

邓小平视察苏州,与群众亲切交谈(1983年)

注意总结规律的邓小平继续追问:苏州农村的发展采取的是什么方法?走的是什么路子?江苏的同志告诉他,主要靠两条:一条是重视知识,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依靠技术进步。为了发展生产,苏州各地吸收了不少上海的退休工人和科技人员,这些老工人有本事,请来工作花费不多,只是给点工资,解决点房子,就很乐意干。往往是请来一位能人,就能建起或救活一个工厂。还有一条是发展了集体所有制,也就是发展了中小企业;在农村,就是大力发展社队工业。听了这番话,邓小平高兴地说:“看来,四个现代化希望很大!”

8日上午,邓小平从苏州出发来到无锡,乘船视察太湖。一路上,他看到江苏农村的巨大变化,老百姓在岸边盖了一幢幢白墙青瓦的新房子,到处喜气洋洋、生机勃勃。9日上午,邓小平在江苏省委、苏州地委、苏州市委负责同志陪同下,实地考察了虎丘、留园和城市面貌。他与群众亲切聊天,用浓浓的四川口音问大家生活得怎么样。人们高兴地回答:“很好,日子越来越好了。”邓小平听了满意地笑了。

邓小平视察虎丘(1983年)

此次江苏之行,邓小平印象深刻,收获很大。回京之后,他先后几次与中央负责同志和中央顾问委员会同志谈到此次江苏之行的所见所闻,对江苏每一点发展变化,几乎都熟记于心,并赞扬:“这几条就了不起呀!”

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从此将目光投向更远的地方,他总结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的实践,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步骤有了进一步的构想。1987年党的十三大正式确立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江苏人民意气风发迈上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编辑

王睿滢

责编

李佳

编审

谢红娟

联系我们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