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境定格 社会开新——清代贵州
清代贵州经济发展呈现出工业萌芽与传统手工业并进的景象。
清代贵州矿产、铅厂分布示意图 据《贵州历史地图集》
在矿产资源开发方面,贵州凭借丰富的汞矿资源成为全国主要产区,铜仁万山、务川等地形成了规模宏大的采矿遗址群。清廷鼓励民间开矿,任民自采、纳课官府,开设矿场数量急增,汇聚了近现代工业萌芽的传统力量。
务川汞矿遗址群明清时期矿洞
从文献看,《后汉书·郡国志》就有“谈指出砂”的记载,大概指今贵州一片。从考古资料看,务川汉墓多出土朱砂,可推断贵州汞矿开采之始不晚于汉代。
黑硐子矿洞群
万山汞矿——黑硐子,位于铜仁市万山镇,采矿始于明代,遗址高约70米,宽约90米,呈“葫芦”形,在绝壁上开凿有数十个洞口,数百米深,27条巷道,2—5层不等,洞内修凿有石梯、隧道、刻槽、标记、矿柱等遗迹,都是贵州矿业兴起的最好见证。
耐火砖 铜仁万山汞矿厂捐献
清代贵州手工业在移民工匠与政策催化下焕发新生。乾隆年间遵义知府陈玉壂引进蚕种,饲蚕于槲(hú)林中,遵义山蚕业由此兴起,遵义地区成为贵州丝绸业生产和贸易中心。这里生产的丝织品被称为“遵绸”,据载“遵绸之名,竟与吴绫、蜀锦争价于中州”“秦晋之商,闽粤之贾争相贩运,极盛时并出售嘉峪关,运销西域、南洋”。
莫友芝《樗茧谱注》刻本:《樗(Chu)茧谱》为郑珍著作,内容为介绍农桑养蚕织造之术,因其“文辞雅质,古色斑驳,欲施之民间,果难家喻户晓”,故遵义县宰特请莫友芝为之作注。
余铣辑《山蚕讲义》:此书是山蚕讲习所讲义,播州余铣编辑,遵义艺徒学堂石印,线装,单黑鱼尾,双栏,有目录、附图、章节、页次。书中多处有朱文方印“朱斌甫印”,内容系统介绍缫丝养蚕技术,附生产活动简图20幅,是说明清末遵义纺织手工业动态的重要资料。原书为六章,现存一至四章。
郑珍著《樗茧谱》、莫友芝作注,余铣辑《山蚕讲义》,系统总结了养蚕织造技术,推动了手工业的规范化发展。
郑珍行书赠胡长新柞蚕歌册页
这些技术的引进和创新,标志着贵州手工业从传统自给自足模式向专业化、规模化生产的转变。遵义的养蚕织造技术不仅提升了丝绸生产的效率,还推动了相关手工业的发展,如纺织、印染等。
制图:王珺璐
资料来源:贵州省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