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文物立足,以史料为盾,
虎视牂牁,鹰瞵万峰,解读历史。
兴义收藏家陈应秋藏有一副木质寿联,为安龙庄南华“顿首拜撰并书”。联云:“历尽雪霜寒,日永北堂萱草茂;添来兰玉秀,风熏南国藕花香。”古代北堂为居室东厢房后面的房间,为家族妇女的盥洗之所,后以北堂代指女性。萱草有母亲之花美誉,同样是形容女性。“风熏南国藕花香”源自卢炳宋词《浣溪沙》名句:“薰风十里藕花香”。安龙雅称岑南,招堤十里荷香,这是庄南华赞美一位夫人的品质如兰花和美玉般纯洁无瑕。
庄南华恭祝高荣廷母亲寿联拓片 黔西南州博物馆藏
庄南华,字寓斋,安龙景家巷人,出生年份不详,只知生于正月初一。据《南笼续志》记载,其“性慧(聪明),工举业(科举考试),孝事父母,宗党无间言”,大家对其非常认可。咸同“回事急”,即回民领导发动的白旗起义,府城安龙告急,庄南华“躬亲守卫,劳苦备尝”。同治元年(1862),“城陷流亡,无日不以恢复为念。”据兴义城南下五屯高卡寨庄南华题书的“灵迹山池”石碑,安龙“城陷”后,庄南华“流亡”到此,设塾馆教读。同治六年(1867),庄南华参加丁卯乡试,以第六十二名的成绩中举,得以“通籍”做官。时起义还未平定,庄南华“两赴滇垣,作秦庭之哭”,两赴云南请求救兵。后庄南华又辗转赴京“礼闱”,参加会试,但“荐而未售”,虽被赏识推荐,但未中进士。同治十一年(1872)底,白旗起义被平定,庄南华“以功保知县,留滇补用,不出”,即闲云野鹤,高卧东山,放弃后补资格,淡出政坛。
兴义城南下五屯高卡寨庄南华题“灵迹山池”碑
按“灵迹山池”石碑“大清同治十二年(1873)吉日”的落款时间,至少在这之后,庄南华才从兴义返回府城安龙“设帐授徒”,且“郡中知名之士,多出其门。”此外,庄南华热衷“地方公益,莫不以身任之”。如光绪十一年(1885),协助兴义府知府吴宗兰重修安龙普坪卡子河上的王公桥,碑文记其“筹款造舟,权为济渡”。地方公益中,庄南华“尤以瘗(yì)忠骨、建义祠,为最服众”,即光绪十年(1884),主持收敛咸同白旗起义死去民众的遗骸,建祠题碑合葬于城郊,今称“万人坟”。《南笼续志》记载,起义造成兴义府全境满目疮痍,生灵涂炭,让庄南华“心居久之”,心结难以平复,最终“无疾而卒”,突然去世。生前著有《吟香诗草》一卷传世。
庄南华夫人刘氏,安龙本地人。夫妻相敬如宾,育有子女数人。《南笼续志》载,长子庄百龄,生员,从九品官员。次子庄百高,拔贡生,光绪十一年(1885)保举广西任七品知县。三子庄百森(字叔茂)、四子庄百安均是秀才。长女庄菜蘋则嫁给民国贵州首任省长兼督军刘显世,因此庄南华曾经在亲家刘官礼(刘显世父亲)创办的兴义笔山书院担任山长。《南笼续志》的记载,与刘显世、庄菜蘋之子刘燧昌撰写的庄家历史略有出入。刘燧昌记录庄家子女为三人,按照《南笼续志》记载,则最少为五人。不过,刘燧昌记录了其外公庄南华卒于光绪庚寅年(1890)。
高荣廷,安龙“周家巷人,字禄庄,咸丰廪贡生”,即领取国家生活补贴的秀才。高荣廷“幼失怙,哀毁尽礼”,年少便失去父亲,身体衰弱,但仍尽心办理丧事,恪守礼仪。“事母以孝闻”,以孝顺母亲得到邻里认可。高荣廷“性慧聪,胆识过人”,白旗起义时,“作襄理防务,颇著勋劳”,对安龙城防有功。同治元年(1862),安龙“城陷,逃之省垣,嗣随知府孙清彦来图郡”。与庄南华流亡兴义不同,高荣廷逃到省城贵阳。府城失陷时,原任知府胡霖澍死于乱军,安义镇总兵赵德昌又败逃兴义,因此贵州巡抚韩超、提督田兴恕紧急任命孙清彦接任兴义府知府。在光复府城过程中,新任知府孙清彦对高荣廷“甚为倚重”。高荣廷主要贡献是在同治三年(1864),时到府城边“木咱各寨说降苗众”,致使守城义军“贼势始孤”,白旗义军首领之一马万刚投降,府城于同年九月第一次光复,《南笼续志》载“其功诚不可没”。
同治十一年(1872),咸同白旗起义平定后,高荣廷“以功叙府经历”,即以平乱之功,被朝廷核定为府经历(正八品文官),调派云南“留滇补用”,后递补晋升为正六品“通判”。数年后,“因事乞归,卒于家”,即辞官回乡,死于周家巷家中。高荣廷之子高夔光,“以岁贡生官居广西县丞(正八品)”,民国时期曾出任南笼(安龙)县教育会副会长,其在招堤一览亭留有楹联:“一览极苍茫,绿柳长堤,重开胜景;两间容啸傲,清风明月,如见故人。”一览亭名称即来源于此。
安龙景家巷与周家巷一西一东,两街相邻,庄南华与高荣廷作为街坊玩伴,获取功名后同处兴义府士大夫阶层,经历背景相似。镇压咸同民族起义时,二人共赴患难,立场坚定。战后均以功升官,“留滇补用”。回到这副寿联,款识尽管有部分残损,但仍能辨识,正是自谦“通家愚侄”的庄南华,“恭祝”好友高荣廷母亲的寿联。只是庄南华笔下安龙这抹“风熏南国藕花香”的美景里,隐约蕴藏兴义府咸同岁月中“历尽雪霜寒”的动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