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到“宫”字,大家一定首先想到的是“宫殿”“皇宫”。但是,按照殷商时期的标准,我们今天大多数人可都算是居住在“宫”里。这是为什么呢?
图1:“宫”字的甲骨文写法
先从甲骨文“宫”字的写法来看(见图1),像是一个尖顶的房子,里分成了两居室。
罗振玉《增订殷墟书契考释》认为,“象此室达于彼室之状”,那就相当于今天的套间了。这样看来,“宫”字的造字本义就是对房屋、居室的通称,并不是指宫殿。
《论语·泰伯》:
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黼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孔子说:“对于禹,我没有什么可以挑剔的了。他的饮食很简单,而用美食以敬鬼神;他平时穿的衣服很简朴,而祭祀时尽量穿得华美;他自己住的居室很低矮,而致力于修治水利事宜。对于禹,我确实没有什么挑剔的了。”这就是成语“卑宫菲食”的出处。其中,“卑宫”指的就是简陋的居室。可见,在大禹治水的那个时代,“宫”并不是豪华的宫殿,而仅仅是指普通的房屋。这正是“宫”字的造字本义。
再如唐代韩愈在《太原府参军苗君墓志铭》中说:“遗资无十金,无宫以为归,无族亲朋友以为依也。”又如宋代费衮在《梁溪漫志•古者居室皆称宫》中说:“古者居室贵贱皆通称宫,初未尝分别也。”这里用的也是“宫”字的本义。
《易传·系辞》: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大致意思是说,在上古时代,人们住在野外的山洞里。后来圣人为了改善居住环境,学习建造房屋,形成“上栋下宇”的结构。这样,人们住进去就可以躲避风雨了。
人类最早的时候要么住在山洞里,要么露宿野外,而像“宫”字这样有屋顶房子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定居生活的开始。
图2(图片资料来源于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博物馆)
距今9000年的贾湖文化遗址发现了大量的“宫”形房屋遗址(见图2),但这还不是最早的。据考证,贾湖文化的有虞氏人群来自距今上万年的上山文化。
图3:“宫”字形房屋内部使用功能的划分示意图(图片资料来源于山西吕梁信义遗址博物馆)
这种内部结构为“宫”形的房屋,其实是使用区域的划分。也就是说,它不仅仅是遮风挡雨的居住功能,还兼具其他用途。从房屋遗址发掘示意图可以看出(见图3),前室比后室的面积要大一些,而且物品放置也有很多。从规模看,可称为“豪宅”了。
这里的前室相当于客厅,后室相当于卧室。而前室面积大,说明来的客人多且频繁。那么,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原始社会,谁的房屋会频繁地来往客人呢?那肯定是部落首领了。
《周易·困卦》:
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
《诗经·大雅·大明》:
天监在下,有命既集。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在洽之阳,在渭之矣。文王嘉止,大邦有子。大邦有子,伣天之妹。文定厥祥,亲迎于渭。造舟为梁,不显其光。有命自天,命此文王。于周于京,缵女维莘。长子维行,笃生武王。保右命尔、燮伐大商。
大致意思就是,周文王与莘国之女太姒的婚姻是“天作之合”,而商王帝乙为了缓和商与周的紧张关系,把自己的妹妹嫁与周文王。所以,帝乙之妹身份虽高,却不能为“妻”,只能以妾的名分嫁与文王。这桩婚姻被称为“文王嘉止”后的“伣(qiàn)天”之婚,把帝乙之妹称为“伣天之妹”,也就是安插在文王身边的间谍。这实际上是一场不折不扣的政治婚姻,也就注定了帝乙之妹的悲剧性命运。到后来,武王伐纣,灭了商朝,帝乙之妹终归也没有成为文王之妻,后竟不知其所终。这就是《易传·困卦》所谓的,“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
图4:“宫”的字体演变
从这里看,至少在周文王时期,“宫”就离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宫殿”不远了。从普通居所到皇宫内院,“宫”字的内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变化的痕迹从相当于“客厅”的前室开始,前室越来越大,议事的功能也就越来越强。因此,“宫”就成了特殊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