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龙说夜郎丨“盘江万里滇黔界,一道长蛇控百蛮”:康乾盛世下的铁索桥

动静原创撰文:龙虎
1758027404
动静原创

清康熙六年(1667年),盘江铁索桥因锈蚀毁断,时任永宁(今安顺关岭)知州林华晥巡视残桥,写下《盘江曲》。诗云:“古渡千盘水,连云一望城。守桥诸将在,枕剑听江声。”林华皖,福建莆田人,字凝山,同年调连州(今属广东清水)知州,故诗句颇有壮志未酬之感。

年底,贵州迎来新任巡抚‌佟凤彩。‌佟凤彩(1622-1677),字高冈,汉军正蓝旗人,到任贵州不久,便上疏:“驿站累民,贵州尤苦。层山峻岭,俗言地无三里平”,建议在重安江、盘江、江西坡等地“增置腰站,设夫马如额”。受条件所限,‌佟凤彩弃用铁索,修建木桥。

康熙五十年(1711年),历经44年的“木桥”生涯后,贵州巡抚刘荫枢(1637-1723)重修恢复铁索桥,共用29索,并修建东西护桥城楼。桥面横江使用铁索19根,每索285扣,每扣长一尺,面覆木板。桥顶贯楼横江铁索6根,每索225扣。桥栏铁索8根,左右各4根,每索240扣。两侧桥栏用铁枋纵向加固,共用97枋。重修的盘江铁索桥尽管比不上朱家民时代的36索,但“工亦浩繁”,且“铁链经久不锈”,后世称“亦奇”。

北盘江 胡云江摄

首位“亦奇”者,是僧人释心壁,字超渊,又名超远,原籍昆明陈家。晚年从出家地江西庐山,只身返滇,沿途募化,万里省亲,途径盘江作《铁索桥》。诗云:“万山谁划断,一水界东西。地旷风逾急,天低云易迷。半空横铁索,千尺跨虹霓。我欲桥边宿,江猿休夜啼。”

另一位“亦奇”者,是永宁知州刘鸿诰,湖南岳阳人,任上作《盘江桥》。诗云:“两崖遥束一江流,天半长虹敞不收。铁索连云鳌寂寂,朱楼入户鹤悠悠。摩崖谁凿畸人字,题柱难消客子愁。笑我秋来无箇事,漫从飞堑骋骅骝。”描写白鹤在护桥城楼盘旋的景象,以及两岸宛如“畸人字”般怪异难认的摩崖石刻。作为关岭的父母官,刘鸿诰‌自嘲秋日无所事事,故索性纵马驰骋盘江栈道。

雍正五年(1727年),云贵总督鄂尔泰改土归流,次年修新驿道,改官道从上游六枝毛口驿过江,盘江铁索桥重要性下降,相关记录甚少,仅找到一首曾纪常的五言长诗。

曾纪常,湖北荆州监利人,雍正七年(1729年)以教谕(教育局长)升任安南(晴隆)知县,“工隶楷,能诗文,莅官一年,多惠政,士民怀之”。后因“诖误”被牵连丢官,回乡过盘江时,作《过盘江桥》。

诗云:“崭岸插晴昊,奔荡泻危碣。嵌空挥削成,苔老绣花剟。密理发深殷,流霞径饮啜。熊熊水上光,刚柔分以节。停骖清溪隈,顺流放舟楫。滉荡波光迥,形貌姿奇昳。飞龙卷万里,澎湃声寒裂。欲向河源槎,探奇从无枻。诸潭险历多,五湖逸此桀。古木撑堕岩,蟠柢半天揭。偃仰碍娑婆,艰难处危嵲。香桃花片开,烂熳红如缬。齿齿复凿凿,登顿阻攀掣。君不见,江流石隙锁,山脊铁绳缀。虹雨拖蜃烟,熙熙补天缺。噫嘻,大造本无心,混沌何巧拙。一自文高辟,山鬼走呜咽。机巧日以竞,兴废直一瞥。何如站站鸢,飞鸣自趫绝。”

诗中既有“苔老绣花剟”这种苔藓喻刺绣的奇思妙想,又有“江流石隙锁”如此为官禁锢的困境,以及“一自文高辟,山鬼走呜咽”丢官后的不甘。

乾隆时期,毛口驿废,盘江铁索桥再次成为官道上重要的桥梁,相关记录又逐渐多了起来。

贵州省博现藏邹一桂描绘湘黔实景的绘画作品《山水观我》。

邹一桂(1686-1774),无锡人,字原褒。雍正五年(1727年)进士,雍正十三年(1735年)至乾隆七年(1742年)两任贵州学政,期间多次赴各州县巡考,整治科场弊端,留下大量脍炙人口的诗词。

如七言绝句《重九日渡铁索桥驻安南》两首,其一云:“竹坞云开弓月明,卸鞍入室喜初晴。新斋遍是江郎笔,知有弦歌化武城。”比喻晴隆文教昌明。其二云:“度索登高兴亦奇,五年霜菊鬓成丝。一樽醉倒樊川客,笑唱安南九日诗。”诗句豪迈洒脱,将自己比喻为重阳登高、借酒抒怀的唐代诗人杜牧(号樊川)。

邹一桂《山水观我》图册中,收录一幅《铁锁桥》,附跋文诗两首。其一云:“岂徒骑马似乘船,铁锁横桥欲上天。正是扶风吹不定,怒涛惊吼起龙眠。”其二云:“十二峰头锁玉关,八牛植柱属连环。盘江万里滇黔界,一道长蛇控百蛮。”写出盘江铁索桥扼控滇黔桂地区的重要性。铃印有“蓉湖一老”,蓉湖位于今无锡市梁溪区,这个铃印几次使用的时间均为乾隆七年(1742年),故推测《铁锁桥》创作时间为邹一桂就任贵州学政的最后一年。

邹一桂《铁锁桥》 贵州省博物馆藏

开创黔西南系统修志先河的李其昌,字敬伯,成都人,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任南笼(安龙)知府,两年后主持纂修《乾隆南笼府志》。

李其昌任上作《过盘江登铁索桥楼》,诗云:“盘江雾涌间通游,铁索横波稳造舟。万壑雷轰奔涧底,半天虹饮落峰头。风清古岸鞭投色,月映征霜板跡秋。喜上高楼闻牧笛,蛮烟吹过碧光浮。”全诗以磅礴的笔触展现了铁索桥的雄奇险峻。“

风清古岸鞭投色”选用了《晋书》“投鞭断流”的典故,即“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比喻军队众多,兵力强大。

李其昌注释“逆苗昔曾据此”,映射的就是当初云贵总督鄂尔泰改土归流,征服盘江。

编辑

张僡

责编

李佳

编审

李铁流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查看更多
已经到底了
这里还没有新评论~
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