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山河间的思政课·我眼中的中国式现代化丨我们在花江峡谷大桥“看见了”中国!

1757503740
编者按: 当思政课走出教室,当青年视角对准山河间的超级工程,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叙事便有了鲜活注脚,在贵州花江峡谷大桥之上,一堂以“青年观众视角”为核心的《山河间的思政课》悄然开讲。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关于中国桥梁的故事,一个关于智慧、创新、勇气和自信的故事。当我们谈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时,我们经常会提到一些宏大的数字和经济指标,但有时,我们只需要看一座桥,就能读懂中国发展的全部密码。”

9月9日,贵州花江峡谷大桥,由贵州广播电视台与上海广播电视台、复旦大学合作推出的《这就是中国》特别节目录制现场,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的开场白,一下子就吸引了贵州民族大学和贵州师范大学的师生们。

花江峡谷大桥

作为此次活动的现场“观众”,在师生们眼中,显然,这并不仅仅只是一次普通的电视节目。

“这更是一次直观、生动的思政课。”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教师何洁如是说。

节目录制现场,当贵州省交通运输厅总工程师许湘华说起花江峡谷大桥各种“黑科技”、各种发明创造时,师生们连连惊叹,在被大桥宏伟壮美的外观征服的同时,更为熠熠生光的贵州创造深深折服。

“没想到,花江峡谷大桥是这样的超级工程!”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学生杨骆凌云感慨,中国式现代化从来都不是抽象的词语,而是身边一幕幕鲜活生动的场景、一个个平凡又震撼的故事。

加拿大知名时事评论博主Daniel Dumbrill对花江峡谷大桥、对贵州“高速平原”的热烈赞美,更激起了大家强烈的自豪感。

“世界第一高桥的拔地而起,背后是自主创新的硬核支撑,每一项突破都彰显中国智造的实力,而这样的超级工程,是我们造出来的!我们怎能不骄傲、怎能不自豪!”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学生丁景安激动地说。

“当我站在花江峡谷大桥上,脚下是深谷,眼前是‘天堑变通途’的壮阔。这座大桥不仅是连通两地的交通枢纽,更是国家基建实力的生动缩影,凝聚着无数建设者的智慧与汗水,完美诠释了中国式现代化以人为本、协调发展的鲜明特征。”贵州师范大学融媒体记者团成员周天宇说着,语气里满满的自豪掩饰不住。

节目录制现场,在谈到花江峡谷大桥的建设意义时,张维为点赞,花江峡谷大桥是在建筑史上、工程史上的人类奇迹,可以称之为“贵州震撼”。桥梁不仅连通了路,更是连起了小康和民心,铺就了乡村振兴的致富路。生态的“好风景”串起了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学生积极提问。赵民军 何志伟 摄

张维为所说的“贵州震撼”,同样震撼了在场的师生——

“这座‘钢铁巨龙’,将宏伟蓝图变为现实。它连接起百姓的出行与致富路,诠释了以人为本、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内涵。”

“这是一座坚硬无比的大桥,它能承受1100 ℃的烈焰,也能承受14级的大风;但它又是一座柔软温情的大桥,牵连着人民的需求和盼望……”

“这就是中国,造自己的桥,建自己的家,走自己的路……”

这场在花江峡谷大桥上进行的“山河间的思政课”,令师生们激情澎湃,节目录制结束后,情不自禁朗诵起了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大桥之上,师生们声音朗朗;云端之上,钢铁巨龙,威武雄壮。

这,就是我们的中国。

记者

王琳

编辑

吴静秋

责编

汤馥铭

编审

李蓓

联系我们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查看更多
已经到底了
这里还没有新评论~
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