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文物立足,以史料为盾,
虎视牂牁,鹰瞵万峰,解读历史。
安龙县万峰湖镇民族小学操场侧,立有一通石碑,高160厘米,宽80厘米,正中竖向楷书“袁公廷泰德政”六字,正是袁祖铭之父“袁廷泰德政碑”。万峰湖镇位于安龙西南部南盘江畔,隔江便是广西。南笼府时期属册亨岜皓亭。兴义府时期属西乡。民国初年,因烧制陶罐跨江销售,称“罐罐窑”。故碑文云:“罐罐窑为黔地比邻桂境之一边陲也,山高箐密,交通不便。”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为削弱军阀势力,国民政府对行政区划改革调整,有些冠以序数,有些直接改名,当局认为“罐罐窑”名字随意,历史上“岜皓”“纳赖”等地名,民族味又太重,故改名“永和”,寓团结和谐。1998年,南盘江修建电站,筑坝成湖,“永和镇”更名“万峰湖镇”。
安龙县万峰湖镇民族小学“袁廷泰德政碑”
今天的万峰湖镇民族小学,始建于民国二年(1913年),原名“南笼县西区第五国民学校”,时任“知事(县长)聂树楷”创办。据《南笼续志》记载,学校曾在黔军护国、护法时期停办,后重新开办,仅有教职员2人,学生43人。碑文记载,学校“经费维艰,屡兴屡仆”,经历多次起伏波折,幸得“干老(袁廷泰字干臣)尝莅于斯,开办铁矿”,“盛德高行”,“慨然捐出私产百亩”,作为学校操场,又“募资千许元添置”教学设备,“校始克复兴礼”,走上正轨,“人才之辈出如斯”。德政碑立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五月”,由时任“安龙县第六学务区学王永锡(永和乡乡长)撰;安龙县第十一两级学校校长王守一书”,希望学生“饮水思源”,“摩挲碑碣,得厥梗概云尔”,轻抚石碑,了解历史。民国后期,学校又改名“安龙县立永和乡中心小学”,发展到教职员6人,学生约150人,学校沿革清晰可窥。
袁廷泰生于同治八年(1869年),庶母李氏抚养成人。经商致富。清末执掌西乡团务和兴义府议会,和多数地主阶级一样,通过军事获得的政治地位,要借助教育维护巩固。袁廷泰先是在老家修建五台小学,助寒门子弟读书。清末,龙广街上只有盘县人刘芷渊的雅坡学堂和晏锡候办的私塾。民国二年(1913年),聂树楷在安龙西乡创办了六所小学,分别位于马鞭田、洒雨、新屯、龙广、罐罐窑和德卧,其中“南笼县西区第四国民学校”位于龙广,这所官办学校停学又复办之际,袁廷泰与乡绅贺再渊商议,将私塾、学校合并小场坝黑神庙,创办龙广小学。民国六年至七年(1917年-1918年),黔军护法战果辉煌,军政官员们功成名就,纷纷大兴土木,如王伯群、王文华兄弟在贵阳护国路建王氏公馆。又如省财政厅长张协陆在白沙巷修建两进院私宅(后刘显世改成祭奠其父的刘统之先生祠)。龙广袁氏也不例外,袁祖铭新任黔军第二师师长之际,袁廷泰聘请安龙著名石匠王仁孝主持修建“袁母两太夫人节寿石坊”,将“袁家店”五间房升级改造为占地千余平方米的二层四合院,中西合璧,弧形门窗,取西汉“袁安卧雪(寓坚守节操)”典故,定名“卧雪山庄”。民国时期《贵州日报》记者经过龙广,撰文描述“建筑巍峨”,“宅前有荷花池,绿叶红花,生色不少。宅畔有节孝坊两座,矗入云表。”因龙广小学位置低矮,下雨易涝,“卧雪山庄”建成后,袁廷泰拿出作学校女生部使用。民国十三年(1924年),“五省会馆”建成后,会馆又作男生部校舍使用。据贵州省立第一中学第一期陈廷缜(后入黄埔军校六期)回忆,其当时随老师王起斌从贵阳到龙广教书,“校本部和女生部校址就在袁祖铭家。楼上是学校,楼下即袁家眷属居住。”
龙广卧雪山庄
民国十四年(1925年)冬,袁廷泰、何兴斋(何厚光父)、苏发祥(龙广富商)等捐资两万余元,在安龙创办中学,得到时任县长钱福荫(贵阳人)大力支持,以原兴义府试院为校舍,取名“盘江中学(安龙一中前身)”。民国十五年(1926年)北伐之际,袁祖铭支持二十五军军长周西成坐镇贵阳任省长。周西成感激涕零,将女儿周国莲嫁袁祖铭次子袁德华,结成亲家。同时将袁廷泰接到贵阳,聘为省府高级顾问,拨钱划地,为袁氏购房置产,办酒厂、面粉厂、盐号、钱庄等,极尽谄媚。袁廷泰“父凭子贵”之余,依旧热心教育,重金(年薪大洋五百)聘请名师王起斌(贵阳人,北京大学毕业)、颜爱博(正安人,陆军小学第一期)、严季甫(贵阳湛华小学首任校长)等前来安龙执教,师资雄厚,一时学校声名鹊起。同年底,盘江中学按省府令改“省立”,谁曾想次年初袁祖铭在湖南常德被杀,“一损俱损”,教育亦然,省级经费没有着落,“省立”成一纸空文,盘江中学被迫改“县立”,这就是今天一中“安龙县立中学校成立纪念标”来由。
安龙县立中学校成立纪念标
晚年袁廷泰居贵阳,仍热衷文教。据其孙袁德龄(袁祖铭长子)撰写的《袁干臣讣告》,抗战时期,袁廷泰曾捐赠贵阳正谊中学(贵州师大附中前身)若干土地,又通过茅台酒创始人之一赖永初捐赠黄平私立中正中学(今黄平县旧州中学)房舍钱款,同时捐赠赖贵山创办的贵山民众图书馆(贵州省图书馆前身)《百科全书》。袁廷泰在贵阳办酒厂,看得出与赖茅两兄弟关系不错。抗战后期,袁廷泰捐赠贵州大学《四部丛刊》《四部备要》,捐赠贵州省教育厅甲种教学仪器等,皆与文教相关。值得注意的是,袁廷泰还摒弃前嫌,捐赠王伯群创办的大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前身)《船山全书》和《资治通鉴》,时王伯群新丧,家族恩怨终究翻篇,化为尘土。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六月六日,袁廷泰病逝贵阳,终年76岁,同年归葬龙广“卧雪山庄”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