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天,子路问孔子:“您和我,谁比较适合带兵打仗?”孔子指着自己答:“我适合。”子路反问道:“您不是常说我很勇敢吗?”孔子说:“可我不仅勇敢,还勇于不敢呀!”
孔子的“勇于不敢”,就是人心中要有所敬畏,敬畏良心、敬畏天理、敬畏法度,不可越线。
《道德经》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意思是:如果只是一味地鲁莽行事,最终会招来杀身之祸,而勇于以虚静柔弱的态度处世,就能够保存自己的性命。
那什么是“敢”呢?“敢”字的甲骨文(图1),上面是一个横冲直撞的野猪,看样子很凶猛;下面是一只手擎住网罩,正准备用网罩把野猪套住。
图1:“敢”字的甲骨文
在远古时代,狩猎是非常危险的,特别是捕猎野猪这样凶猛的大型动物,危险系数更大!能够对付正面冲过来的野猪,确实得需要相当的勇气和能力,即使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你敢正面迎战野猪吗?这种知难而上气魄就叫做“敢”!
1937年4月15日,抗日名将王凤阁一家被押至刑场。王凤阁将军被捕时,他的儿子小金子还不满四岁,日军想通过收买小孩来寻找消灭抗联的突破口,但小金子从懂事起看到的都是日军的暴行,对日本侵略军满腔都是仇恨,当有人试图用糖果和饼干来诱惑他时,他断然拒绝,并说出:“我不吃日本鬼子的东西”!最后,被日军一同押赴刑场。临刑前,小金子抱紧了自己的母亲,告诉她:“妈妈,我不怕,你抱紧我”。这种为了正义临危不惧的精神也叫做“敢”!
公元1279年正月十六日崖山海战,元灭南宋的最后一战,十万军民宁死不做亡国奴,集体跳海。年仅八岁的小皇帝问丞相陆秀夫:“朕为国而死,是不是就是一个出色的君王?”陆秀夫满眼含泪无法回答,小皇帝说:“朕就随你一起为国赴死吧!”陆秀夫轻声言道:“陛下宁为国死,不可再受侮辱,老臣现在就带你回家。”说着,背起八岁的小皇帝一起跳入大海。这种为了民族气节不惜牺牲的精神也叫做“敢”!
春秋时期,吴越两国连年征战,越国战败,越王勾践被俘,吴王夫差使用了各种手段来羞辱勾践,但是勾践忍辱负重,丝毫没有表现出不满之意。就这样在吴国卧薪尝胆三年,最后终于积蓄力量一举打败了吴国,成为春秋时期的霸主。面对强敌,韬光养晦,隐忍一时,暗自发愤图强,这也是一种“敢”。
因此,“敢”不是指的武力蛮横,也不是莽撞一时,而是突破自我,用舍我其谁的勇气和信念去理性地担当,它不关乎年龄大小,也不在于是否体力强健。
就像甲骨文所描述的“敢”字形象,你想捕猎野猪,就要有智谋,有胆量,有计划,有方法,并且还得亲力亲为,这才是“敢”的造字本义。
到了周代的金文,“敢”的字形(图2)变成了用“手”把“野猪”赶向“陷阱”,这可比手持网罩捕猎安全多了。看来,古人的认知也是一步步进化的,从金文的“敢”字看出来,这时的智谋逐渐超越了武力。
图2:周代的金文“敢”的字形
不过,“敢”的金文字体,造型各不相同,参差不齐(图3),到底也说不清各种造型的背后是什么思维逻辑,属于一种混乱的状态。
图3:“敢”的金文字体造型各异
到秦统一的小篆(图4),字形基本上固定下来,和我们今天看到的“敢”字形接近了,但是,已经看不出“捕猎野猪”的影子了,再后来,随着文字不断地符号化,慢慢的,一些造字元素就模糊了,所以,到今天很多字我们都不清楚它的本义是什么,因此,“字”需要“解”,这样才能续接文脉。图5是“敢”自汉代隶书以来的演化史。
图4:小篆“敢”
图5:“敢”自汉代隶书以来的演化史
每个汉字都是相对独立的综合体,字与字之间可以全方位对接,因此,对汉字了解越深,对接词语就会越来越丰富,这才是学好中文的关键!
每天一个字,轻松学语文,敢不敢应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