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退休教授来贵州避暑,没想到变成坝坝老师!

贵州改革
1754436379

“来,跟着我一起读

teacher、teacher、teacher……”

在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

有一片空旷的院子

每年暑假

都能听到朗朗读书声

从院子中传出来

走进院坝

是一个由十几张简易书桌

和一个小黑板组成的课堂

任课老师刘晓生来自重庆

现年76岁的他

是中国人民解放军

陆军军医大学的退休教授

2012年,刚退休没多久的刘晓生

到桐梓避暑

听闻邻居家的孩子

需要补习英语

就萌生了免费教当地孩子

学英语的想法

这一教就是十余年

今年7月21日

他的“坝坝英语”班又如期开班了

图源:桐梓县融媒体中心

刘晓生教授的事迹引起新华社关注

其实早在2022年

大学退休教授刘晓生的故事

就被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

人民网、解放军报

等媒体频繁报道

人民日报报道:

退休教授去贵州避暑,没想到变成了“坝坝老师”!

解放军报报道:

教师节|义务辅导山区孩子学习,“坝坝课堂”有位白发老师

图源:桐梓县融媒体中心

如愿入伍 接过军旅“接力棒”

1949年出生的刘晓生与共和国同龄,他的生命底色里镌刻着新中国的时代印记。刘晓生说,自己出生在部队的行军途中,从小就和军队有着不解之缘。

刘晓生:我父亲是一名老红军,我母亲是一名老八路,我一出生就被包在被子里跟着部队行军打仗。如今我70多岁了,可以说,我这一辈子从出生到现在从来没有离开过部队,时时刻刻受到部队的影响。

父母的言传身教和环境的熏陶,让听着军号长大的刘晓生,从小就怀揣着从军报国的梦想。1970年7月,部队特招外语专业人才,英语成绩拔尖的刘晓生被选中。

刘晓生:我当时正响应国家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收到被特招入伍的消息时,我正在乡下田里插秧呢,赶紧放下手里的活,向人武部跑去。

刘晓生全家于1975年拍摄的全家福(第二排右二为刘晓生)(照片由本人提供)

几天后,刘晓生如愿穿上心爱的军装,入伍来到原成都军区某部,但没多久他就发现,这身军装穿起来并不容易。当时为了让学生兵尽快适应部队,刘晓生被安排到作战部队的连队当兵锻炼,在那里,他才真正感受到了什么叫“兵味”。

刘晓生:之前在农村生活,挨冻受饿。到部队后能吃饱饭了,但是在训练中把我们的体力消耗到了极致,这个过程对我锻炼很大,我在那个时候就明白了:当兵要能吃、能睡、能干,挨了批评心里还不能崩溃。所以要感谢在连队当兵锻炼的那段日子,让我成为一名合格的军人。

在作战部队8个月的摔打磨炼让刘晓生脱胎换骨,真正实现了从地方青年到革命军人的转变。回到原成都军区工作一年后,刘晓生被部队选送到四川大学进修。1976年,学成归来的刘晓生成为了成都军区某部训练大队一名英语教师。

刘晓生:课堂上要想给学生讲清楚,让学生有兴趣听,教师首先得把自己的学问做深。那个时候很苦,很多东西得靠自己琢磨。部队给我提供了非常好的岗位,让我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体力、知识、学术等方面都有了不小的进步。

严字当头 为学生成才铺路

为了在三尺讲台上站稳脚跟,刘晓生读书与教书并行,传道授业与探索钻研兼顾。他鼓励学生多与自己互动,勇于提出问题。然后,刘晓生带着这些问题,抓紧一切时间看书学习,又厚又晦涩的专业书被他翻烂了好几本。昏黄灯光下,寂静深夜中,刘晓生一直没有停下追求的脚步。

刘晓生:在部队有很多默默无闻的老师,教书几十年。我当时就跟他们借书,并向他们请教、交流。

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勤学苦练,刘晓生慢慢悟出教学的“门道”,他的授课也受到越来越多学生的欢迎。1979年,正值改革开放初期,部队医学院校急需外语人才,刘晓生被调入原第三军医大学,也就是现在的陆军军医大学任教。为了给学员们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刘晓生亲自动手打造了语音教室。

刘晓生和爱人1983年在原第三军医大学校园内合影(照片由本人提供)

在陆军军医大学,刘晓生是有名的“铁面教授”,对学生要求特别严格。在他的课堂上,军容必须严整,作风必须严谨,学习方面更容不得半点马虎。回忆起和学生之间的点点滴滴,刘晓生自豪地说,自己的“严格”成了很多学生迈向成才的“铺路石”。

刘晓生:重庆的冬天是阴冷阴冷的,有一天晚上大概11点多,我在从教研室出来的路上,碰见我的两名学生,是两个女孩子,裹得严严实实地往宿舍走。我说,“我知道你们现在很苦,但是我不能放松对你们的要求。”我对学生的要求非常严格,达不到我的标准就得加班加点、刻苦努力。若干年以后,这两个女生都成了各自医院的主任,她们见到我,对我说:“你对我们有恩!”

义务支教 在乡村“点燃一盆火”

时光悄悄地流过三尺讲台,现在,执教多年的刘晓生早已桃李满天下。如果说,在30多年军校教学生涯中,刘教授都是以严字当头,那么在贵州北部山区的“坝坝英语班”上,刘爷爷对待孩子们则是慈爱有加。

从2012年起,每年暑假,刘晓生都会出现在贵州桐梓县一户院坝里,声情并茂地教孩子们学英语。刘晓生回忆说,十多年前的一个夏天,已从军校退休的他到贵州山区避暑,偶然听到村民家孩子读了几句英语,那很不标准甚至是错误的发音一下子让他坐不住了。

刘晓生:我看见一个孩子时,就问他,“你多大了?读几年级?学英语了没有?读给我听听。”一听到他的发音,我就觉得不行,自己必须做点什么。

刘晓生展示陪伴了他几十年的音标卡(图源贵州网络广播电视台)

从那天起,刘晓生决定发挥余热,每年夏天到贵州来,义务辅导山区的孩子学英语。有他这样的名师授课,孩子们的英语水平飞速提升,于是,来听他讲课的学生越来越多。屋里坐不下,就到走廊上,走廊坐不下又到院坝上。来听课的学生既有小学、初中的学生,也有高中的学生。为了提升授课的效果,刘晓生专门制作了有针对性的课程表,一周上六天课,教学强度比退休前还大。

刘晓生:每天上四个小时的课,当年我在三医大时也没教过这么多的课,尤其是现在我已经70多岁了,真的挺累。我认为,只要尽责,就会累。可是没有责任感的人活在世上又有什么意思?

“教育的目的,不是去灌满一瓶水,而是去点燃一盆火。”刘晓生用一颗赤诚的心,为孩子们点燃了梦想的火种。13年来,刘晓生辅导过的学生已达上百人,有不少孩子考上大学后发来短信,在感念师恩的同时,也表达了要像刘爷爷一样投身军营、报效祖国的心愿。他说,年纪大了,时间就越来越少了,他想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做更多的事。

刘晓生:我觉得学生的问题实际上是老师的问题,把老师的问题解决好了,哪怕帮助他们提高一点水平,对于学生的影响会很大。

2022年10月,刘晓生(中)在陆军军医大学与学员分享贵州支教经历(照片由本人提供)

点燃梦想火种,收获桃李芬芳。从事英语教学工作几十年,刘晓生教过的学生中,有的成为中科院院士,有的成为将军,还有许多成为专家、教授,在各自领域为国家和军队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刘晓生说,一个好的教师可以塑造学生的一生,这也是他毕生的追求。

刘晓生:我既是一名军人,也是一名教师,是军队造就了我,我不能给军队丢脸,这是一种责任。我应该为这个国家、为这个民族勇于担当。人家都说,作为一名军人,牺牲在战场上是光荣的,那么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最后能够倒在讲台上,也是很光荣的。

刘晓生说

“这么多教学经验

如果把它‘火化了’划不来

能干一天算一天”

“我能得到乡亲的认可

跟他们相处得跟一家人一样

这大概就是我目前最大的快乐

我愿意看这些孩子一步一步成长”

网友纷纷点赞

“心底无私,师德高尚”

“愿刘爷爷身体健康”

(来源:新重庆-重庆日报综合自新华社、人民日报、新重庆-重庆日报、桐梓县融媒体中心、解放军报、央广军事)

编辑

洪英杰

责编

李佳

编审

熊莺

联系我们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查看更多
已经到底了
这里还没有新评论~
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