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美食和美景相伴,旅途和人生都难称完满,有机会的话,最好不要错过。在“逛吃贵州”的青绿山水、寻常巷陌,有一个看得见、遇得到、闻得着、吃得上的贵州等你来。
看到眼馋处,便是出发时。
对不起,上一期既然讲到安顺,不得不说说狗肉——既有缅怀,更多的是——检讨和忏悔。
贵州狗肉有名,而其中佼佼者当属安顺关岭县花江镇。二十来年前,我刚参加工作不久,出差回筑,暮色已合,路过花江,同行者似有默契,先后停车入店。不多时,热腾腾的狗肉火锅端将上来,虽是初冬季节,一碗汤、几片肉下肚,额头也就微微冒汗了,其鲜美滋味,恕我笔拙,权且打住。
中国古典小说似乎特别喜欢拿狗肉说事,著名的《水浒传》,讲到鲁智深大闹五台山之前的桥段,便说这蛮和尚耐不住清规戒律,“嘴里淡出鸟来”。某日下山觅食,先喝了约莫十来碗酒,要肉吃,不料牛肉早卖没了。“智深猛闻得一阵肉香,走出空地上看时,只见墙边砂锅里煮着一支狗在那里”。于是买得半支,“智深大喜,用手扯那狗肉蘸着蒜泥吃,一连又吃了十来碗酒。吃得口滑,那里肯住”。
而来自影视剧的影响更为广泛,一个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万人空巷的武打电影《少林寺》,李连杰饰演没出家前的觉远捂死白无瑕的狗,烧火烤食,给师父昙宗和尚发现,不但未曾责怪,还津津有味地说:“在老家,许多人喜欢用老姜、枸杞子、黑豆煮着吃,是大补之药……自皈依佛祖,想起它也是罪过……”这段落,我百看不厌。再一个则是济公和尚,“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潇洒自若,不落俗套。
时过境迁,如今在爱狗人士的倡议之下,吃狗肉已成恶行,受其熏陶,我也罢食久矣。大概整个社会也都有所抵制,导致日渐式微。前不久,老友高爷约朋友吃狗肉,居然鲜人响应,更夸张的是,好容易有人接嘴,满贵阳找下来,只有寥寥家把还在经营,好些老字号,都已歇业。当晚,高爷在微信里感慨,“老城区像样点的狗肉馆子难寻,食客无几,还都是中年发福男”。
韩日世界杯期间,我在首尔待了个把月,听说朝鲜民族喜食狗肉,也曾动念。但遗憾的是,走遍大街小巷,却始终未闻其香,以至无缘识津。后来一打听,原来韩国人卖狗肉并不像国内张扬,外来者往往不易得其门而入,加之世界杯期间,更不宜大肆宣扬,于是便越发不易寻觅。且食狗肉花费甚高,中等食量者欲饱餐一顿约须韩币七到八万,相当于人民币数百元。
记得年青时,我跟高爷同在报社上晚班,每至隆冬,常去龙井巷口吃狗肉粉,连店也没有,至多算是个摊子。一中年男子卖粉,矜持得不行,不到晚上十二点不出现,慢慢架将起来,扔你在寒风中瑟瑟地等。等到一碗入手,滋味好得让你忘记他的怠慢和傲慢。孰知几年之后,便不知所踪。前几年,偶然有朋友约着吃夜宵,在省府路的夜市摊点又见到他,赶紧买一碗吃。味道却不是记忆里的味道了,摊主两鬓也见了白发,笑吟吟地,好像也没有了当年那股“爱吃不吃”的劲头。
焦桐《台湾味道》讲到街头摊贩的一节,最合我心,抄来做结语吧。他说,街头摊贩“较一般餐馆无常,初见才钟情,怎知它忽焉消失,杳无踪影。从前木栅游泳池门口有一摊大肠面线,甚是好吃,我每次游完泳必定吃一碗,酣畅淋漓。我搬离木栅前,某一天,它竟飘然离我而去。没有迹象,没有道别,我感受到命运的残酷”。
世事每如此,不只有饮食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