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辣博会”连续举办的第四年。贵州辣椒在全国辣椒市场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其实,历史的角度看,“以辣代盐”是贵州人吃辣椒的最初动机,是贵州极度缺盐、贫穷落后的标志。那么,这一枚枚小小的辣椒,是如何实现“变身”的呢?从产业的角度来说,至少有两个重要因素。
一是我们的辣椒产业的定位较早地从“种来吃”转向了“种来卖”,走上了规模化的道路。早在2000年,全省就规划了辣椒种植面积5年内要达到200万亩,占整个蔬菜规划面积的27%。而到今年上半年,全省辣椒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510万亩。正是持续扩大的辣椒种植规模,让贵州的辣椒在市场上有了竞争优势。有了规模,才会孕育出“定价全国市场”的虾子镇中国辣椒城,也让以“老干妈”为代表的贵州辣椒产业有了强有力的支撑。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辣椒产业和农民产生了扎扎实实的“利益联结”。依托“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龙头企业在让辣椒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收购价却稳中有升,防止了“椒贱伤农”。以遵义的“贵三红”为例,一家企业就带动了20万椒农,人均增收3500元以上。说到这里,也许大家都会听得出,这其中包含着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的一些关键要素。没错,“八要素”本来就是对农村产业发展规律的高度概括。贵州辣椒产业的“火辣”发展,也正是对这一规律的最好注释。
今年以来,我省持续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划定了12个重点产业,辣椒的成功经验,值得其他重点产业借鉴。一个曾经象征的“贫困”的小辣椒都能“拿”得一个大市场,贵州的其它优势产业也同样可以拿出点有“辣味”的精神来,敢于开拓、不断打拼,打开产业发展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