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8日,贵州科学城第二届科技创新暨“四城”联动交流周夏季系列活动迎来重头戏——贵州科学城产学研协同创新成果推介会,在科学城创新园举行。本次活动以“协同聚力 创新赋能”为主题,着力构建“需求发布—成果展示—对接洽谈”的闭环生态,吸引20余所高校院所、100余家企业汇聚一堂,共话科技创新、共促成果转化、共谋产业发展。
推介会上,贵州医科大学、贵州绿色产业技术研究院等8家单位获授第二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快速响应站”。这些站点将架起成果转化“高速桥”,推动省内成果“走出去”与省外资源“引进来”双向联动,为区域创新生态注入持续动能。同时,“贵阳贵安服务‘四城联动’劳模工匠创新联盟”正式成立,汇聚劳模工匠智慧,攻坚“四城联动”核心技术。
贵阳国家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吴义宁说:“第二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快速响应站’全部由科研机构主导,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同时,完善以成果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激发“劳模工匠”等人才群体的创新活力。”
活动现场,一项聚焦企业一线需求的创新实践——中南大学技术专家驻企行动正式启动。该行动依托中南大学在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的技术优势,精准对接贵州“富矿精开”战略及六大产业基地需求,通过专家团队进驻生产一线,为全省带来产学研合作攻关新实践。
中南(贵州)贵阳贵安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周密说:“我们这个活动是长期存在的,第一期可能是10余个专家教授团队进驻(企业)。筹备阶段我们走访(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再拜访我们专家教授团队,做精准匹配。一组是碰撞火花拟合作的驻企组,还有一组是已合作的驻企组。除了加快(合作企业)项目落地,还(要)挖掘(企业)新的需求,项目团队就会在企业生产一线驻点,大概是1到2周时间,会根据企业的具体的一个时间的需求进行调整。”
签约环节成果丰硕。中南(贵州)产业技术研究院、贵州大学科研团队、贵州商学院、贵州师范学院分别与贵州科学城、贵州本土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深化“政产学研”协同,合力攻研关键技术。
在供需服交流环节,贵阳市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速营(贵州科学城·科技云分中心)集中发布了第二批技术需求与成果清单,覆盖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富矿精开等重点领域。贵州科学院高分子增材制造中试平台亮相,其“连接实验室与生产线”的定位,为解决科技成果产业化“死亡之谷”问题提供了贵州方案。此外,多位专家学者、劳模工匠现场推介了滑坡减灾防灾、微矿分离、建筑行业数字化管理等前沿技术,企业代表分享数字经济与生活场景相融的创新实践。
贵州科学城服务中心孵化科副科长肖强说:“通过我们贵州科学城加速营为口子,组织高校的专家团队以及技术经理人共同入企,和企业座谈、走访企业的生产线,了解他们在工艺以及技术关键难题上一些困难点。我们收集到这种需求之后,通过我们加速营传达到各科研院所及高校,把成果进行匹配,把企业和需求链给打通。”
贵州九识智行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松说:“‘四城’联动给了我们很多的舞台,让我们(企业)去展示、去发挥。我们很需要这样的平台,(和科研高校)进行交流和沟通,希望这样的机会越来越多。”
活动现场特设的需求发布区与成果展示区,集中发布 120 余项企业技术需求,展示200余项科技成果及实物展品,涉及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富矿精开等领域。这种“企业出题、院所解题”的协同模式,让创新要素精准对接,加速“四城”人才、资本、技术的高效流动,为贵州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注入强劲动力。
目前,贵州科学城正以“一张网一平台一生态”服务体系,整合创新资源,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在黔落地生根。
贵阳国家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吴义宁说:“我们诚挚邀请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及各类人才,积极参与到“四城”联动中来。我们将持续做好资金保障、强化政策供给、优化平台生态,完善政策服务保障体系,优化服务流程、完善协调机制,以针对性举措提升经济效益、人才效益和企业效益,将贵州科学城创新势能转化为发展动能。”
据悉,本次活动由贵州省科学技术厅、贵阳市科学技术局、贵阳市总工会指导,贵阳国家高新区管委会联合中南(贵州)贵阳贵安产业技术研究院主办,贵州科学城、贵阳大数据科创城、花溪大学城、清镇职教城“四城”协同发力,提升贵州科创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