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贵州历史笔记 | 不可忽视的贵州会馆文化

动静原创撰稿:范同寿
1664161200

会馆这种东西,是封建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向商品化转变过程中的产物,也是历史留给我们的重要文化遗产。然而,除了专业文保工作者外,一般人往往只将其当作一道风景浏览,本地的居民如此,外来游客更是看后即罢。或许因为这种几百年前出现的建筑各地都有,见多也就不奇。

有学者将会馆的诞生定位在明成祖迁都北京之后,明朝中叶逐渐兴盛。又有学者认为会馆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会馆即同乡所立的建筑,广义的会馆则是指同乡的组织。还有学者根据北京有各地会馆,各省也有其他省的会馆,认为这种以慈善机能来帮助同乡人的组织,首先是商业资本的组织。更深一层的观点则指出,会馆既可以是同乡组织,也可以是同行组织,它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象征,商人在设置中有重要作用。类似的见仁见智说法还很多,但某些内容却是任何解释都离不开的:一是同乡、二是工商业。

贵州会馆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至今尚无专文考证。近年来,出版的贵州经济论著在论及城乡商业状况时,几乎无一提到会馆的存在。仅1990年出版的《贵州省志·商业志》的商业大事记中,有“(明)正统年间,四川商人集资在思南仡佬寨建‘川主祠’(即川主庙),作为同乡和商贾联谊之所,成化年间,四川商帮扩建为四川会馆”的记载。2002年出版的《贵阳市志·社会志》设有《会馆分志》,介绍了贵阳会馆的历史沿革、组织结构及主要活动。此外,看到的便只是一些零星的文章。

石阡县的禹王宫

综合相关文献,贵州境内最早建立的会馆应该在明代中叶。已知的有:明万历年间建于石阡县的禹王宫(两湖会馆)、万寿宫(江西会馆),建于明代的毕节江南会馆(始建时间不祥),崇祯年间川商于今贵阳黔灵东路所建的四川会馆等。

明清时期,省城贵阳日益成为五方杂处的商品集散地。据《(弘治)贵州图经新志》载,元朝至正年间(1341—1368年)已有江西庐陵商人彭如玉来筑经商。到明中叶,省城贵阳计有较大的商业坊市12处,其中的“四牌坊市”百货聚集,既有摊贩,也有店铺。其他各坊市亦人潮流动,往来不绝。到了清代,由于统治者推行轻徭薄赋政策,前来贵州图利的商人更是川流不息。既有来自邻省四川、云南、广西、湖南的,也有来自陕西、广东、江西等省的。这些商人或先聚于贵阳,再视各府(州、县)物产情况,迁往当地从事经营;或直接前往目的地,到各县从事专项买卖牟利。

考察贵州各地会馆,大多数都建于明清两代。鉴于贵州地理与民族状况的特殊性,会馆对于来黔经营的工商业者显得尤其重要。因此,自清以后,整个贵州省几乎无县不建会馆。而各地的会馆又多以省城贵阳的规模最大,似乎成了来自不同省区商人的最大立足点。而会馆的创建与发展,在明清这一历史时期,又对贵州货物的流通与商品经济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只不过学者们在贵州史的研究中,很少对之进行专题探讨,以至我们在分析明清至近代贵州县域经济时,往往只侧重于乡场经济在商品经济形成过程中的地位,忽视了会馆这一特定历史阶段产物,在推动贵州各类产品商品化及其沟通贵州与省外经济交流中的作用。

清代前期,各地商人在贵州创建的会馆大量涌现,颇有“争修会馆斗奢华,不惜金银亿万花”的味道。由于各省风俗习气及信仰上的差异,会馆名称往往大不相同。四川人尤其是南川一带推崇古代修建都江堰的李冰,将其奉为“川主”,故四川会馆一般都称为川主庙或川主宫;两湖人推崇古代治水的大禹,两湖会馆大多又名禹王宫;明清时期,江西经济发达,赣籍商人行走全国,所建会馆大都称为万寿宫;岭南客家人多信奉道教,而庄子著有《南华经》,所以两粤人的会馆大多叫南华宫;贵州会馆则有黑神庙或荣禄宫等别称。

明清时期贵州各地究竟建了多少会馆,因随时间流逝,会馆建筑兴衰存废时常发生,故很难有确切的统计。蓝勇先生在《西南历史文化地理》一书中,通过对各府、州、厅、县志进行耙梳,列出了贵州会馆的基本情况。该书统计:贵州府厅县地域的会馆总数为214处。其中,黔北地区(遵义、正安、桐梓、绥阳、仁怀、毕节、大定、思南、沿河、黔西、湄潭、石阡12府厅县)计有会馆78处;黔东地区(铜仁、思州、镇远、天柱、玉屏、剑河、黄平7府厅县)有会馆36处;黔中地区(贵阳、平远、息烽、安平、平越、瓮安、麻江、定番、广顺、龙里、贵定11府厅县)有会馆49处;黔西地区(水城、安南、兴城3县)有会馆13处;黔南地区(兴义、兴仁、贞丰、古城、独山、都匀6府厅县)有会馆38处(其中的古城即今晴隆)。

在全部会馆中,省境内的江西会馆最多,共达74处,四川与湖广会馆均为54处,广东会馆4处,福建会馆13处,秦晋会馆10处,江南会馆5处。各地的会馆建筑多按寺宇形式修建,具有一定规模,除居所、货仓、庭院外,不少还搭有戏台供演出之用。会馆设施除表达商人们对乡土的眷念与共同的本土信仰外,也发挥着祭祀、交谊、文化娱乐的多种功能。

一些著作认为“会馆亦称公所”,是“中国旧时都市中由同乡或同行业人员组成的封建团体”,并将其渊源上推至汉代京师中由外地同郡人所建的“邸舍”。

其实公所与会馆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公所是一种行会组织,多存在于同行业间,并不以地籍为限;会馆则是地域观念的组织,只吸纳同籍流寓人员,且不计较是仕商、工商亦或杂行者。不过两者都本着自愿参与原则,并都经过官府立案认可。不过也要看到,由于公所与会馆之间存在相近之处,历史上的会馆又常发生名称演变,尤其在清末,公所大量涌现,以至出现一些早期成立的会馆,更名为公所的情况。

北京的贵州会馆

如前所述,贵州会馆建于明代的较少,大量的会馆出现于清前期,北京的贵州会馆就始建于康熙年间。据说,该会馆位于北京樱桃斜街,系康熙己未年(1715年)根据历任侍读、侍讲学士、提督顺天学政周渔璜的临终遗命,将所住北樱桃胡同宅邸捐为“贵州会馆”,经后人改建而成。朱启钤先生在《重修贵州会馆记》曾描述该会馆“其正栋大厦五楹,合为南北厅事用,供燕飨;厢房三楹,宜于治事;次进神堂三楹,为祀奉先贤之所;西偏室五楹,杂漪花为宾从游憩之地,余为门、庭、廊、舍、库群屋等,都为六、七十间。器用供张,设备称是。综计公款为银元一万四千有奇 ”。以此观之,在当时各省位于京都的会馆中,贵州会馆虽不算大,却已很具规模。

清代,省城贵阳的会馆不仅数量多,规模大,实力也强。代表性的有湖南会馆、江西会馆、四川会馆、两广会馆、云南会馆、陕西会馆、福建会馆。此外,还有位于九华宫的江南会馆、位于市府路的湖北会馆、位于中山东路的浙江会馆、位于富水路上的北五省会馆等。上述会馆中,时间上四川会馆建得最早。明崇祯年间,一批川籍绅商捐资购今黔灵东路化龙桥附近一处房产建“川主庙”,清初改为会馆并扩建完善,称老川会馆。光绪元年(1857年)川籍贵州巡抚曾壁光逝于任上,同乡为纪念此翁购置中华北路一处房产建“曾公祠”,后人陆续加以改建成为会馆,称新川会馆。新川会馆历年经营盈利,在城北购进大批房产。民国年间,会馆一度被征用改作导文中学。其后,四川军阀杨森(字子惠)入驻贵阳,改会馆为同乡会,其任贵州省主席期间,下令将导文中学迁出,另建以其字命名的子惠中学。

贵阳湖南会馆

除四川会馆外,贵阳最大的两处会馆分别为湖南、江西会馆。湖南因与贵州毗邻,明朝时即有不少人宦黔为官或经商致富。清顺治年间已有湘人在贵阳建三楚会馆。康熙初年,湖南绅商更集巨资,以该省长沙、常德、衡阳、永州、宝庆5府之名,在中华南路购置大片土地,修建前后二进的寿佛寺,并以之为主体扩建乡贤祠、尚义祠、周公祠、文昌庙、观音殿等设施,后将三楚会馆更名为湖南会馆。

明洪武年间征南时,即有大批江西军士随军进驻贵州,其中不乏家有绅商背景之人。清初改卫设县,大批江西富商进入贵州,为联谊乡情,扩大经营,一批巨贾集资购置龙井巷一带土地,建造万寿宫(江西会馆),作为同籍人士集会、议事、祭祀之场所。之后不断增修扩建出殿宇、乡贤祠、学校、义园等附属建筑。到清代中叶,江西会馆成为贵阳城区内最为壮观的建筑群,北起北门桥南抵大十字,铺面几乎连成一片,房屋达百余处之多。

历史上的会馆,不仅为贵州留下了一批弥足珍贵建筑群或文化遗址,更因会馆本身的功能,在明清两代贵州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化方面;在整合市场机制、协调生产与销售环节方面;在创建学校、发展地方教育方面;在公益救济、帮困扶危方面;在艺术观赏、不同文化交融等方面,都产生过不可忽视的影响。即便到今天,各地的会馆历史文化遗存,无论从历史学、民族学、建筑学、艺术领域,仍有值得重视的当代价值,并可转换成我们做好旅游产业化这篇文章的宝贵历史资源。

编辑

王青

责编

时小千

编审

莫梅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