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将迎来小暑节气,此后不久便要入伏。中医专家提示,这一时节气温高、湿度大,湿热明显,养生防病重在护卫阳气、预防中暑,可食用健脾益气养阴的食物等来应对“苦夏”。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苏州医院执行院长高铸烨说,湿热天气里,人体毛孔全开,汗液外泄,阳气随之外出,阳虚之人会感觉动辄出汗、乏力,阴虚之人则容易受热汗出后心烦。
“小暑时节要注重护卫阳气,养阴液,防中暑。”高铸烨建议,不要在高温潮热的环境中待太久,不做剧烈运动,出汗后及时补充水分;可食用绿豆汤、西瓜解暑热,食用水果宜适量,凉性、温性食物搭配食用,荤素调配,清淡为主;尽量午休、不熬夜。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此时天气往往较之前更加炎热,人体阳气在外,脾胃中虚,一些人容易消化不良,脘腹胀满,出现食欲不振、乏力倦怠等“苦夏”症状。
“‘苦夏’的原因是暑湿重、脾胃正气不足,中医以健脾益气养阴为原则来防治。”高铸烨说,可食用荷叶、芡实、莲子、薏苡仁、扁豆、冬瓜等健脾祛湿食物,再配以中药代茶饮,如以西洋参、太子参益气,以炒麦芽、山楂、乌梅、甘草健脾开胃养阴,以陈皮、青皮理气疏肝化痰湿;也可到医院由医生根据情况开具处方调配中药“清暑益气汤”。
需要注意的是,小暑时节还应避免防暑太过、暑天受寒。专家提示,空调温度不宜太低,防止由室外进入室内寒热反差太大,导致身体调节能力减弱,寒邪束表,从而出现暑天伤寒的病证;避免过量进食冰镇食物,防止出现胃肠功能紊乱以及腹泻、呕吐、咳嗽等症状。
部分人群还需防范心脑血管疾病发作。高铸烨介绍,中医认为,暑天人体阳气在外,心阳不足,阴液消耗,心阴也不足,加之湿气弥漫会阻遏阳气,胸中阳气不振,则胸闷憋气。若情绪激动,有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或基础疾病的人容易发生心脑血管疾病,这些人宜适当减少活动量,保持心情舒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