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八月,暖阳高照,在翠绿群山环绕的一片开阔土地上,百多村民正在忙碌着……有的整地、有的撒肥、有的覆膜、有的栽苗,一阵阵欢声笑语在田野间回荡。
这里就是德江县复兴镇七星社区西兰花产业的种植现场。近年来,该坝区西兰花种植产业围绕农业产业发展“八要素”,走出了一条“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多方合作共赢路子。
从自给自足到订单规模化生产
县县通高速,拉近了偏远地区与发达城市间的地域距离,2小时的省内经济圈和5小时的省际经济圈变成了现实。
脱贫攻坚组组通水泥硬化路,打通了边远山区群众出行的“最后一公里”,突破了山区现代农业产业的交通瓶颈。农村的生产方式和理念正随着发展改变,养牛为耕田,养猪为过年,养鸡为赚零花钱,被历史翻篇。
新时代有新的生活需求,“土”特产和“绿色”食品成为人们“舌尖”上的佳肴。有着“绿水青山”的贵州农产品成为沿海城市人们的“健康食品标识”认知。
需求就是市场。2019年,我县抓住市场需求契机,在复兴镇种植西兰花1000亩,通过政府国有平台公司运作,产品销售到广东、上海、深圳等沿海大城市,为了确保采摘的西兰花新鲜,还在种植基地修建了容积达500吨的冷库,经过产品检测各项指标完全符合“绿色食品”标准,深得经销商和沿海城市消费者的认可,批发价格从3元/公斤升到4.6元/公斤还供不应求,每天都有几辆货运车排队等货。今年,该种植基地已与广州江南市场批发商签订供销订单,种植规模从1000亩扩展到近3000亩,每亩产量2000——3000斤、产值在3500——6000元,总收入可达1000万元,其中劳务占到400万元,最大限度惠及附近村民。
从牛犁锄挖到现代化机械作业
“张总,你们基地的土地整理得如何了?后天有200亩的苗要到位,移栽有问题吗?”“没问题领导,今天我们有4台拖拉机翻泥整地”,这是复兴镇产业负责人与公司负责人的对话。
现代化农业产业规模化生产,改变的不仅是种植和耕作方式,在实际运作中,也将生产环节细化分解。该县西兰花种植产业,公司将育苗承包给云南省蔬菜幼苗供应公司,将劳务承包给村合作社,将土地翻犁整理承包给农机耕作合作社等。公司负责技术指导、田间管理、市场销售。
时间就是效益。该公司负责人张总介绍,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要求大面积同时栽种、同时施肥、同时管理、同时采摘,如果什么都通过人工劳作就无法完成,而且生产成本很高,在市场上就没有竞争力。
现在把最繁重、最抢时间的流程通过机械作业,每台拖拉机每小时翻犁3亩,每天只需150元,不仅大大节约了生产成本,关键是能抢时间赢季节。
从提篮小卖到农业发展经济人
脱贫攻坚战役催生了一场农村农业产业革命。发展是硬道理,能为贫困地区农民增收致富才是实措施。
回首中国农村发展历史,用竹篮提、用背篼背、用箩筐挑的买卖情景历历在目。随着订单规模种植的推广和买卖送货上门的服务到来,这一切正在改变着农村。
“指尖交易”“云端销售”的网络时代深入农村,“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组织生产方式正在农村推广。
资产的组合、投资的风险、利益的分配,把只会埋头耕地的农民推向另一个层面——农业发展经济人。销售方式从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向订单生产、电商平台销售、一级市场批发转变。
在我县复兴镇七兴坝西兰花产业发展中,公司负责订单签订、前期投入、技术指导、市场销售,合作社负责土地流转、劳务组织、生产管理、矛盾纠纷调解,农户用土地入股和具体耕种,利益分配上,公司或大户支付土地流转金、农民的务工报酬、分享收益红利,合作社按照产量每斤提取0.1元的提成,提成的30%用于奖励给管理人员,50%作为村合作社发展基金,20%用于解决贫困群众子女上学、困难家庭就医和因灾因病临时救助。
西兰花产业仅是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冰山一角。自脱贫攻坚战役以来,我县肉牛养殖年存栏达13.62万头,种植花椒产业16万亩,发展茶叶产业23万亩,蔬菜种植36万亩,培育了潮砥脐橙、龙泉葡萄、稳坪沃柑等众多品牌水果,一场农村农业产业革命正在火热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