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后浪来袭 | 邹婧暘豆豉飘香的创业之路

动静原创经济广播
1595730360

一家“老贵阳味”的火锅店,一个绝处逢生的创业故事,一场回味无穷的门外汉跌跌撞撞之路。贵阳市护国路的某个小巷里,豆豉飘香令人垂涎,一家名叫牛锅的火锅店夜夜门庭若市。令人意外的是,执掌大印的老板邹婧暘在此之前对豆豉火锅却一窍不通。从“门外汉”到“门儿清”,她经历了什么?这深巷里的佳肴又是如何让顾客们魂牵梦萦的呢?

牛锅护国路店

点开音频慢慢听

点开音频慢慢听

00:00 / -

穿过熙熙攘攘的车流人群,寻着一股贵州特有的豆豉味而来,小巷尽头,锅碗瓢盆碰击声叮当作响,那个目的地灯火通明。

下午六点开始,牛锅店就已经开始排队,慕名而来的顾客伴着豆豉香于小院中团坐,小呡一口牛锅老板准备的饮料,翘着二郎腿跟朋友谈天说地,排队的号码火速前进,人声嘈杂之处,人间烟火味最浓。美好生活的开端,从吃食开始,黄女士最爱跟朋友穿越大街小巷觅食,寻味而来,找到了最贵州的豆豉火锅。

黄女士说:“看到的是牛肉火锅,他的豆豉也比较出名,今天就来试这个豆豉。很贵州,这就是贵州的味道。”

牛锅红岩桥店

巷子里的美味往往是回头客的自留地,牛锅是顾客口口相传搭建而成的豆豉火锅世界,黄豆经过浸泡、发酵后与葱姜蒜混合发生特殊化学反应散发出特有的味道,食物分子飘飘散散与空气分子相锁,也将好食的朋友融汇,陈先生首次折服于牛锅,便周周扎根于此。

陈先生(右)

陈先生说:“我第一次是和朋友过来,朋友说他们家还可以,之后我就一直来,他家的牛肉品质很好,不‘打水’,是老贵阳的那种感觉。最少一个星期要来一两次。”

新加坡海归,这是牛锅老板邹婧暘五年前的身份,一场漫无目的的异地漂流过后,这个念情的人选择回到故乡,一场无法预料的变故,又让她离开熟悉的行业,跨行而居。“回国以后本来是想在酒店里面发展的,当时在新家坡的时候也是打算留在那边的,但是因为爱情,就回来贵阳了,回来以后就在喜来登、凯宾斯基、万丽酒店都待过,但总共的时间其实不到一年,在这个期间家里发生了一些变故,不得已,就觉得那还是自己来创业吧。”

邹婧暘(左)记者许蓉(右)

父亲、女儿、女婿,在这个让人垂涎欲滴的火锅幕后,是由邹婧暘为纽带建立而成的特殊团队。而一切又恰好始于父亲邹一林过往的手艺。“我爸爸是做煤炭生意的,就是在20年前,他的生意失败,然后欠了很多钱,那个时候他就做了火锅店,当时是开在六盘水,东山再起以后他就把餐饮业又放弃了。”

两次的家庭转折锻炼了邹婧暘坚韧的性格,所以当杨宇的钢材生意失败的时候,她并不是干瞪眼着急,而是行动起来找寻一个新出路。

邹婧暘说:“他做钢材生意,那个时候他也是收款,那些建筑工程款收不回来,他也是欠了很多钱,那个时候他要去上班,好像也是不太可能,我去上班那点微薄的工资是无法养家糊口的。然后就觉得这火锅既然是一个老本行,那个时候在六盘水开生意就很好了,那个时候都是排队的,民以食为天,每个人都要吃饭,那我们就把它捡起来,因为它投资比较小。”

邹一林

此时,邹一林的生意也渐显黯淡之光,邹婧暘便将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男人聚在一起,一拍即合,开始了一段新的旅程。“最开始我们本来是想做盒饭,就觉得找一个档口,又不用请人,又有人集体地打扫卫生,那成本会很低,然后我爸爸就说你叫我做火锅还行,叫我做炒菜我不在行,我们就找了这个店。”

新店的启程充满了未知,起起伏伏也需得坚强地担着,幸而在旅途中的过客虽都匆匆但总携笑而来,邹婧暘火锅店的波澜起伏,也还好有朋友帮扶。“因为我们豆豉火锅人均不高,两个人吃下来可能就六七十块钱的时候,我最惨的时候一天也就是六十多块钱的收入,也有过这样的时候,后来生意就慢慢好了起来。我觉得有周围朋友的一些帮助,当时很多朋友就在给我发朋友圈、帮我宣传,还带朋友来吃饭。”

“吃”是中国人最为讲究的集体性活动,一家合格的回头客火锅店,必有特色和新意,邹婧暘为了“纯贵州”的吃食踏遍了贵阳的菜市场,尝遍了菜市场内每个店家的豆豉粑,商计、合议、改良、创新,三个门外汉的破釜沉舟,终究成就了最具贵州特色的“牛锅”豆豉火锅。

邹婧暘说:“我们一开始其实也买过菜市场的半成品,但是总觉得它还差点什么,然后就自己买了打辣椒的机器,我记得第一个机器才600块钱。我们买来了以后就去市场上找我们想要的辣椒,就去问那些批发市场的老板,哪个辣椒是香的、哪个是辣的、哪个辣椒颜色是红的好看的,我们都会买回来试,也是经过很多次很多次的实验,最后选定了我们需要的比例。而且它的比例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的东西在口感上面还是比较精益求精的。”

“味道怎么样?”“合口味不?”“还缺点什么东西?”去到牛锅的顾客总是会被这样咨询,顾客不是上帝,而是财神爷,他们吃好喝好,邹婧暘最为满足。“我们的豆豉从第一步选材料开始就是自己来做,我们没有买过任何的半成品,因为辣椒都是早上才打的,晚上才拿来做,第一他保持食材的新鲜,第二就是他的原材料我们是完全可以把控的。”

最贴心的服务,最好客的老板,牛锅于此蒸蒸日上,店面面积扩大是大趋势,现在连新店也开了两家。“一开始我们只有旁边这一间,就只有65平方,现在这边有75平方,把这边打通了,现在两套房,所以现在加起来就是140个平方,那边新店有300个平方。”

牛锅越火,吸金力度越强,也有不少人嗅到商机,与邹婧暘谈加盟合作事宜,而初心不改,给顾客最好的服务的原则让邹婧暘坚守原地。“我们五年来找我们加盟连锁的有很多很多,但是从来都没有做过一家合作,你做加盟了如果其他店做得不好你自己的这个店都要受影响。”

遇事不慌,办事不急,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地向前方前进,作为给爸爸当徒弟的创业者,邹婧暘从邹一林身上学到很多,当闭上眼什么都不恐惧时,胜利就触手可及了。

邹婧暘说:“我爸爸大起大落很多次,他的经历告诉我,什么都可以不用着急不用害怕,只要勤奋地做一件事情、做好一件事,那是一定会成功的。”

见习记者:许蓉

配音:陈垚   后期制作:天诚

编辑

天诚

责编

李雨霏

编审

杨虹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查看更多
已经到底了
这里还没有新评论~
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