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宝葫芦”烙出千万扶贫大产业

1596668640

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在毕节市黔西县,有一位残疾人创业者,凭借着坚强不屈的意志,用葫芦“烙”画,发展起一条从田间到车间的葫芦文化产业链,不但帮助20多位残疾人靠技术实现了就业,更带动了300多名贫困群众稳定增收。

电烙铁当画笔,干葫芦作画纸,随着线条游走,山川河流、花鸟虫鱼等图案栩栩如生,这就是能带动贫困户脱贫的“宝葫芦”。

早上8点半,黔西县岔白社区葫芦文化艺术基地里,李德华又开始指导村民们做起了葫芦烙画:“我们烙画的技法一定要注意,要调节好它温度的高和低。温度高了,就把葫芦烫糊了,线条一定要流畅。”

李德华是该基地的创始人,虽然年幼时因意外双腿落下残疾,但他还是靠着亲戚的帮衬和勤工俭学,在贵阳一所艺术学校完成了美术学业,并在贵阳创业。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了葫芦烙画的商机。2017年,他决定回乡创业。

李德华告诉记者:“我刚好有这个手艺,就回来先是收购一些葫芦,经过一些努力,我又开始接订单。当初我就有个夙愿,一定要学好一门技术,好好做一番事业,再来帮助解决残疾人的就业问题。”

一位90后小伙正在艺术基地里认真作画,他叫杨加云,是黔西县太来乡方田村的贫困户。三年前,杨加云全家人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来到了县城。可由于双腿残疾,加上文化水平低,他的就业之路并不顺畅。去年底,在社区的推荐下,杨加云加入了李德华的葫芦烙画免费培训班,仅几个月的时间,对绘画一无所知的他已经变成了运笔自如的熟练工。

杨加云说:“刚去学烙画的时候的确挺困难,想着别人都给我机会了,我要去努力,自己给自己补习,后来越做越好了。现在一个月工资两千七八,接下来去找个媳妇,一家人过得开开心心的,我就很满足很高兴了。”

2018年,李德华基地的葫芦烙画销量就达到了10万多个,产值突破1100万元,对原材料——葫芦的需求也不断增加。2019年,当地政府引入东部扶贫资金,并投入上百万元,在50公里外的铁石乡建成了200亩集中连片的葫芦种植基地,为李德华的企业供货。

眼下,正是葫芦丰收的季节。基地里,每天都十几名村民忙着葫芦采摘。黔西县铁石乡油沙坡村村民陈文芬告诉记者:“在这里种葫芦还是可以早上8:00上班,下午5:30下班,中午在政府吃饭,两菜一汤免费吃,一个月1200块钱,感觉挺好的。”

黔西县铁石乡党委书记黄健向记者介绍:“葫芦烙画公司提供种植技术指导,并负责葫芦的收购。每个葫芦的订单销售的是5块,每亩的产值就达到9000元,带动300多名贫困户,人均增收1000多块钱。”

在当地政府部门的推动下,一条从田间到车间的葫芦文化产业链就此形成。去年,该产业产值突破1400万元,带动330多名贫困户稳定增收。今年疫情期间,县投促局等部门还积极对接省内外市场,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黔西县对广办常务副主任、经济开发区投促局局长吴恒告诉记者:“疫情期间,我们给予企业一定的补贴,让企业把员工稳住,又向我们葫芦扶贫产业投了接近30万开发新产品,下一步还要借助广州、上海等地的文博会,通过网络直播带货等方式去推广,最终把这个市场打开。”

黔西县副县长张志明表示:“这是一个很好的平台,企业家有情怀,劳动者有志气,通过技能培训,让贫困户、残疾人士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劳动改变生活,从技术提升、市场对接、消费渠道、消费方式等各方面,让这个特色产业能够做大做强。”

编辑

朱海婷

责编

刘志

编审

陈薇

联系我们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