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九味书屋·故宫文物之美丨秦始皇陵,陵墓有多大,他的恐惧就有多大

贵州广播电视台故事广播·茅台之声
1600262160
积分商场

故宫,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廷建筑群,占地72万平方米,其面积是卢浮宫的四倍,凡尔赛宫的十多倍,英国白金汉宫的十倍。

故宫不仅规模宏大,更重要的是历史丰厚,它先后成为24位皇帝工作和生活的居所,收藏了180多万件艺术和文物精品。

《故宫文物之美》,著名学者祝勇针对故宫文物所写的文化散文集,向我们展示故宫文物背后的历史与文化。

故宫文物之美8

故宫文物之美8

00:00 / -

在秦始皇陵,我看到了巨像的缺席,这让我心里很不踏实。至少在我看来,这很不合逻辑。秦始皇苦心孤诣地打造自己的陵墓,塑造的却是普通战士的群像。我想这一定不是因为他谦虚(他以“始皇”自居,就说明他不是一个谦虚的人)。其中的缘由,又是什么呢?

为了想明白这个问题,我想我们还是回到原点上——兵马俑到底是干什么用的?前面说过,秦始皇缔造这支军队,是为了显示他的人间权力。这时,一个问题出现了——秦始皇并没有打算过把这支部队留在人间,而是自它们诞生那一刻起,就率领着它们潜入了地下。也就是说,当这些惟妙惟肖的兵俑被生产出来以后,它们就像尸体一样,被秦始皇带到了阴间,在1974年,一位陕西农民像刨地瓜一样把几块破碎的陶俑刨出来以前,两千年间,没有多少人真正见到过它们。他的权力,向谁展现呢?

在大部分学者看来,这些兵马俑是用来代替人殉、构建秦始皇的来世的。这些兵马俑,于是成为秦始皇所设计的“未来世界”的一部分。当秦始皇在死后“穿越”到那个“未来世界”,他生前的所有布局,都将在那个世界里为他服务。也就是说,在那个“未来世界”里,他还活着,因此,他自然无须再像法老胡夫、阿尔贡一世那样,去重塑一个自我。

然而,这样的解释,又带来了新的问题——假如仅仅出于一种拟人的手法,那些泥制的人像,有必要做得那么逼真、讲究吗?东周时期的一些墓葬,随葬俑就很小,眉眼也很粗疏,与兵马俑一比,简直就像伪劣产品。汉代墓葬也是这样。不是他们没有能力做得细致,是他们认为没有必要。巫鸿先生说:“在中国美术史的全过程中,只有秦始皇授意将自己的墓俑做得与真人等大。”

一定是另有原因。

古代中国人创造图像时,更看重的是功能意义,跟艺术史没关系。也就是说,博物馆里陈列的那些古代艺术品,在当年是为了“用”,而不是为了“看”。比如商周青铜器上的动物纹样,不仅仅是作为装饰存在的,而是具有某种通灵的神性,有它们在,笨重的青铜器才能成为一枚神器。一件无生命的实物,一旦被象征化,就会具有了某种力量,可以等同于、甚至超过现实中的力量。

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商周墓葬中发现的那些随葬物——青铜器、漆器,甚至金、银、玉器,为什么打造得那么一丝不苟,而不是像今天那样,用纸糊的电视、手机,或者亿元大钞就打发了。它们不是作为替代物出现,而是像现实中的器具,即使在黑暗的地下,也要随时使用的。在他们的观念里,死人的世界,和活人的世界其实没有区别,它们不是随葬品,而是死者的日常生活用品。

同理,秦始皇决定打造几乎与真人等大的军人塑像,也不是(或者说不仅仅是)作为一种象征物代替活人来殉葬,更没有一点艺术诉求,他是把这支泥制的军队看成一支真实、凌厉的军队,用来抵抗冥世中的一切顽敌。

于是,在这支威武的军队背后,我看到了秦始皇的恐惧。这个不可一世的王,在三百尺深的地下——那个他从来未曾抵达的世界,竟然是那么虚弱、孤独、没着没落。

其实,秦始皇从来都是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自从这个鸡胸、长着马鞍鼻的病弱少年被他的祖父秦昭襄王当作人质送给赵国,他的安全感就不存在了,我在《盛世的疼痛》一书中讲到过秦始皇(那时还叫嬴政)的抑郁型人格。他后来扫六合、吞八荒的那种凶猛,还有他焚书坑儒的狠劲儿,都是这种抑郁型人格的反弹。

他的优越感和悲哀都同样地突出。他用凶狠和血腥来掩盖自己的虚弱与惊慌,以至于他在死后,还像一个婴儿那样需要保护。

杰西卡·罗森说:“秦始皇由著名的兵马俑大军守卫,很多其他墓葬则以石门和巨大沉重并经过精心凿刻的石块封闭。死者似乎对外界怀有很大的恐惧。”

秦始皇陵,无论它多么壮丽,它都不过是一件用来容纳恐惧的容器。陵墓有多大,他的恐惧就有多大。

编辑

胡刃 徐晨晰

责编

石右

编审

王玺

联系我们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