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曾经"地无三尺平"的殊境,令诸多久远的文化得以留存。绚烂文化的基石,是寻常百姓祖祖辈辈的的日常与劳作。
黔山深处,"非遗"蕴藏丰厚,这些从历史中迤逦而来的人和故事,世代传承、生生不息。
拍摄贵州的真美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本地人,观看贵州纪录片会有一种“洁癖”,只要见到“矫作”,就忍不住调台。在观看唐亚平领衔制作的十集非遗纪录片《记忆贵州》后,我想说点儿自己的审美感受。
原样记录生活,美吗?少数民族平日里穿什么服装?是鲜丽夺目的舞台装,传统民族服装,还是下地劳作的日常衣裳?拍片穿哪种?摄影师有自己的要求,却也有难处。在《禾的故事》一片中,摄影师将我们司空见惯,却又极少正面纪录的“换装拍片”的过程拍了下来。对此,我心里暗暗叫好,这是在人类学视野下对生活的一种真切关照。录下这个过程就是真,对纪录片而言,真是美的前提。
《禾的故事》截图
加榜的自然环境严酷而绝美。正如片中所说:“上山穿云端,下山沉河底,两山能对话,相会走半天”。但摄制者拂开表象,深入内核,做了历经春种、夏长、秋收、冬藏,一个春夏秋冬的田野调查,片子一直在客观地记录着正在发生的事件,导演对生活没有主观的指手画脚。片子的真实性吸引了我。客观的、不动声色的纪录最具穿透力,能直指人心。
《禾的故事》截图
非遗成果,总是蕴含了丰富的民间信仰;如若没有信仰,海量的非遗事项是不可能传承至今的。要精准地捕捉贵州高原多彩的脉动,就避不开民间信仰。对此,片子如何处理?特别考验人。比如,行走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常常会看见一些芭茅草挽的结,标识在各种场合与物品上,这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在肇兴,摄制者没有忽略它,而是特意表现了草标。各地的草标只有本地人才能读懂。从编织方法到放在何处,草标讲究多多,并形成一整套信仰习俗。
《禾的故事》截图
《禾的故事》展现了一年中一系列仪式引领下的稻作文化:春耕破土、开秧门、放鱼苗、割草、祭祖、放水抓鱼、新米节,走相思……看看新米节,天没放亮,人们就开始杀猪宰牛,祭祖仪式,之后才能开镰摘禾。仪式的主持者是谁?鬼师,城市人乍听好惊悚!其实,鬼师是民间有灵性的学问家。比如在加车居,鬼师的儿子不想接班,鬼师告诫儿子:“要学好祖辈传下来的祭词,祭词就像一层接一层的梯田,就像上楼梯,少一步都上不了天,有时让祖先不高兴,你还会摔下来,所以要把祭词全都记在心里。”这些祭词就是民间的大学问,是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学。

《喊天的人》截图
可喜的是,此片对民间信仰没有回避,其表述是客观的。《喊天的人》纪录黄岗“喊天节”,鬼师虔诚祈雨,但雨水却并不搭理,并未如期而至。雨水的姗姗来迟,就是客观的自然现象。这些画面,不予说词,不动声色,它蕴含了纪录片制作人的世界观、科学观,让观者自己思索判断。这是独辟蹊径的一种表现。

《人与大山的盟约》截图
片子处处采用了故事化的表现手法,给观众讲述一个又一个的故事,很巧妙地处理了传说与现实的关系。在《人与大山的盟约》片中,占里是一个数十年保持人口零增长的神秘侗寨,其核心传说是“换花草”。药师奶银娇是唯一掌握“换花草”的人,她笃信那个神秘的传说。在熬制“换花草”时,“想生男孩时就用男井的水,想生女孩就用女井的水”,传说是如此神奇!可两口井的水是否真有偌大差别?奶银娇并不清楚,她只知道这是占里药师几百年来传下的规矩。“换花草”在片中故事化地反复出现,增强了悬念、可看性;其实,“换花草”的传说至今是个未解之谜。纪录片客观地记录了民间传说故事,并未作出主观判断,这也是片子对民俗探索性的艺术处理。

《人与大山的盟约》截图
许多看来并没有多少情节性的小故事,一个套着一个,生活味浓郁,观赏性强。比如《禾的故事》,苗人在山上烤鱼、用小巧的禾刀摘糯,把糯谷穗甩上禾晾晾晒,既有故事,又有精美的画面,还有巧妙的解说词。画面感染力引起了观众共鸣,更有思想穿透力。
精准、精彩的情节和细节构成了纪录片的基本元素,一些突发事件令人震撼。加车村在一场婚礼上失火,这是极为罕见的不幸,烈火烧了七家人。一位摄像师也不忍再拍而去参加救火,大火终于扑灭了,婚礼还是继续。村民们认为火灾是“火灾鬼”作祟,只要用婚礼的喜庆,就能镇住“火灾鬼”。鬼师的做法是祭祀后换火种,举办“扫寨”仪式,灭旧火换新火。于是,家家户户燃起新的炊烟,生活又在继续。这种可遇而不可求的情节与细节,这种事态发展的难料性,透出村民们生生不息的意志品格,耐人寻味。

《风雨桥上的风》截图
片子用一系列民俗、民谚、古训表现了苗族、侗族世代传承的民族精神。“山林是主人是客”的古训,在片中反复出现。“崽多无田种,女多无银两”,要砍树,得先栽树,年年如此,家家如此。这构成了占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石。《风雨桥上的风》一片,大利侗人的“老人护村,古木佑寨”的说法,认为老人就像古树,能把侗家人聚拢。宰荡侗人“饭养生歌养心”的民谚深入人心,得到侗人普遍认可。大利侗人在建筑方面“家有椿木为王,梓木为将,杉木为相”的认识非常独到,让外人乍听新鲜,继而叫好。地扪侗人一个家庭生了小孩,父母会在山林中为孩子种一片杉树,多年以后,林中长得最高大的树,将做标记留为他的寿木。这是真实的民俗,有别于坊间流行的一些“聊斋”,也是生态人类学的典型案例。

《符号与仪式》截图
《符号与仪式》片中,肇兴侗人的行歌坐夜优美动情,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抬官人”习俗的热闹快乐,丢卣卣、抢乌米饭,都极有特色。肇兴还保留着光绪十八年的款碑、款约,碑文涉及到治安、道德、婚姻、家庭等内容,至今仍然规范着人们的日常生活。鼓楼的传承,侗歌的发展、草标的警示、款约的守望、节日的演变,这一系列民俗在《记忆贵州》各集片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符号与仪式》截图
在一些纪录片的语言表述上,常常采用“宏大叙事”的风格,语言华丽夸张,声调高亢,听来总嫌空洞无物,难以入心;有的则就事论事,平铺直叙,缺少思辨,淡而乏味。《记忆贵州》追求诗意而质朴的表达,蕴含了一种优雅的韵味,观众能够意会,恰到好处。
《记忆贵州》片头
《记忆贵州》首播的十集片子中,质量有参差。总体上,它是在质朴灵动的真实画面中,拍出了美的本色,颇为耐看。也正因为如此,它多次走出国门并在国内外获重要奖项。纪录片如若没有真实性这个基础,哪怕它再艳丽,也是塑料花,时间这位伟大的艺术家,也会去伪存真。只有真品,才能酿成醇品、珍品、传世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