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余的贵州札记 | 在猫寨邂逅神秘“无绕”——国家级非遗《簪汪传》分享之一(有声版)

动静原创撰文、诵读:余未人
1643679000
积分商场

2022年,《余的贵州札记》专栏继续推出新玩法。贵州学者余未人自写自录,用文字和音频立体呈现她对文化的思考。

十二年前的2010年发生了许许多多大事,我差不多遗忘殆尽。当时,我正沉浸在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搜集整理的迷惘中,被无穷无尽的文字缠绕着,搜索枯肠,总难如意。

正在此时,我们几位做非遗的朋友,被市文化局的小舒请到了清镇市麦格乡,让看看那里新建的一个旅游景点。说实话,我不知该看些什么,乡村和城市已经变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越来越相似了。

《亚鲁王》乐手,亚鲁王研究中心供图

我忽生一念,能否透过这些白瓷砖贴面的房舍,见识到乡村那千古传承的习俗,感到它的灵魂呢?它一定有。虽然老屋成了新房,但它会像苗族史诗《亚鲁王》中的精灵“惑”与“眉”一样,那精灵一定是伴随着人类,无处不在的。它们也会像在西方精灵世界的王城,“精灵们并不很抗拒人类友善地观看他们,但也不会随便在人前显露自己”。

我们得去寻觅。我于是提出了一个请求,让小舒带我们到附近走走。小舒爽快地应承了。

她带我们去到猫寨。猫寨过去叫高寨,是一个虎穴狼窝之地。其实,这并不罕异。直到20世纪40年代,我所居住的贵阳市老城近边的水口寺,也时有豺狼出没,偷食家猪。这个高寨的后生,曾用锄头擂死两只虎仔。虎兄虎弟们闻此惨状,便从各个山头涌来了,把高寨团团围住。群虎来势汹汹,山呼海啸,仿佛要把高寨踏平。苗人大惊,高寨的祖祖辈辈,都是与豺狼虎豹、世间万物相安无事的啊!苗人们反复权衡利弊,秉承了先辈英雄簪汪不招惹外界生灵的族风,一致议定不动干戈,并自行改名猫寨,通报了四邻八寨,还虔心燃香点烛,禀报周边之虎。虎大爷还算通情达理,终于渐渐息怒离去。这是双赢,也是苗人先民与兽类相处的一个典范。

《簪汪传》故事插图 周予篆 画

民间传说让这个山寨充盈着灵性。我们走到一户王姓人家落脚。我一眼就被那位低头做针线的女子吸引,她的绣花短上衣和蜡染百褶裙的搭配,真美。细看,在上衣的前胸后背和一双长袖子上,有特别大气、厚重的方形纹样,后来得知这不是人间凡物,而是四枚大印。周边鲜活的花草纹只是大印的陪衬。我细细感受这纹样的精气神,古老而高贵的气息从那些优雅图案的纹样中徐徐溢出。原来,这支苗人族名的他称“四印苗”,是由此而来。这四枚大印,记载着他们先祖征战迁徙的历史……我已经见识过几十种苗族服饰了,感到这是最有特色、极富历史文化内涵的一种。

这支苗族只居住在几十个村寨里,人口大约一两万,他们说着四印苗的土语,与周边青苗、花苗都不能通话,也没有人会苗文。如此小众的人口,能够把自己老祖宗的服饰、语言和习俗传承至今,其信仰之虔诚,功力之深厚,非同凡响。

这家的男主人王老咪。中等身材,相貌平平,初见留不下特殊的印象。他和蔼可亲,能够说汉语。我赶紧追问:“你们这里,有能唱几天几夜古歌的人吗?”“有啊!”几经询问,他的祖上几辈人都是“宝冒”(鬼师)、“无绕”(歌师)。他本人也是一身两任,既是宝冒,又是无绕!他是跟大哥学的,过节或是哪家有事,他都去唱。

《簪汪传》省级非遗传承人王启光(王老咪)

如今,不少四印苗人在年少时都学唱过簪汪古歌,但浅尝辄止,很快就丢了,忘了。能够将古歌,一句句、一段段、一首首唱下来,唱上几天几夜都不会忘词,是山寨的佼佼者,仿佛神助天赋。

歌师王贤秀在唱诵《簪汪古歌》(清镇市非遗中心供图)

我意识到,眼前这位老者王老咪,当是这一片乡村苗寨的大学问家。

那天,王老咪唱了一段古歌,他歌唱的主人公是英雄簪汪。调子沉郁,尾音悠扬。他又说了好多话。他说到日常,就是一口老农话语,春种夏锄秋收冬藏,我一听就明白。而当我问起古歌,他盯着我看了两眼,人就仿佛升腾起来,离开大地飘飘然进入空境。一种似是而非的东西游弋着,我摸不着追不上听不懂,它瞬息万变,引我绞尽脑汁……时光倏然逝去,由于语言的隔膜,我明白,自己只能在门槛之外徘徊。

那时,我想得比较简单,我虽不懂四印苗语言,但只要请懂的人来做,就解决了。我的设想,是王老咪这样的歌师完整地唱一遍,摄录下来,然后请人翻译成汉文,再做文字整理。谁知,第一步就行不通,因为王老咪的簪汪古歌需在十二年一次的龙年办“老喜”,即祭鼓节上,才能完整唱诵。这个古规,是今人不能僭越的。第二,省内外苗学专家中,没有人懂得四印苗的土语,没法翻译。

后来,我又数次去过四印苗居住地,还参加了龙滩寨十二年一次的龙年祭鼓大节。我从头观摩了仪式,苗人们将一面藏有祖灵魂魄的大鼓挂在墙上,鼓声在这节日的三天三夜里不能停息。有观者对击鼓人低语:歇一会嘛!悄悄歇歇!击鼓人不知是否听见,但毫不理会,仍然庄重地一槌接着一槌。我不由得替击鼓人想了起来:在先祖之灵跟前,怎么能够藏下一个“悄悄”呢?四印苗的祖祖辈辈,就是光明坦荡地走过了数百上千年。规矩怎么能够在这一辈的手中扬弃呢?对此我能够理解,也发自内心尊重,可是,感觉自己与这种古老文化终究还是隔着一层。

清镇市龙滩寨四印苗同胞在祭鼓节,跳起芦笙舞祭鼓。(清镇市非遗中心供图)

我一心想弄明白,簪汪是何人何神?从史诗的唱诵中,我听到了,簪汪是天朝的英雄,他上天入海,如履平地。簪汪是大地的英雄,他引水劳作,四季耕耘。簪汪又是普通的长者,是普通的儿子与父亲。簪汪向往最庸常的日子。四印苗人将自己的人生理想,都注入了他的英雄之身。

《簪汪传》故事插图 周予篆 画

回顾我多年的田野经历,凡是有古歌响起的村寨,都是历史文化厚重之地。古歌可不是村民们张口就来的酒歌、情歌,它有唱诵的古规、时辰、场域、仪式,就是学唱,也有诸多的禁忌不可逾越。我意识到,四印苗的学问有自己的传播、传承途径,不懂得四印苗的土语的人,不通过翻译,是没法弄懂,更没法习得的。


《簪汪传》故事插图作者简介:周予篆,女,20岁,贵阳人。现就读于纽约视觉艺术学院插画专业三年级。上高二时,曾为余未人著《远古英雄亚鲁王》绘制插图20余幅。 

清镇市融媒体中心制作

编辑

龙菊珍

责编

孔薇

编审

李铁流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