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诗不可说丨宋词里的“春山”原来如此多情

动静原创撰文:孙秀华
1646186400
积分商场

宋词里用心用情地写“春山”,是在说什么呢?

北宋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词曰: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词作的大致意思是,春水像是那美人流动的眼波,春山就如那美人蹙起的秀眉。想问行人要到哪里去?是要到那山水清秀的去处“浙东”。才要把春天送走,这暮春时节却又要送你回到你美丽的家乡。如果你到江南能赶上春天,千万要把春天的景色留住,祝愿你的美丽人生一直如同那美好的江南春色。

图源:长顺县融媒体中心

这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词,却写得如此情浓意浓,你侬我侬,简直婉约得不像话。词作艺术手法的出奇制胜在于一反常态,从反面用比。比如“水是眼波横”,一般都是说美人眼含秋水,故有“秋波”“目若秋水”之语,王观却反向运用了这样的比喻。再如“山是眉峰聚”,把美人清秀的眉毛描绘成清秀的春山、远山是常态化的,王观在这里却说清秀的春山如同美人的“远山眉”,也很是让人耳目一新。

而再深入一层体会,王观以这样蜜意柔情的词作赠别朋友鲍浩然,却是在“打趣”友人,是说鲍浩然在家里有个“美娇娘”在等着你呢。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首儿女情长的名作所写正是儿女情长,这要引入词作话语背后隐藏的“情事”理解——倒也完全没有什么“八卦”。鲍浩然是要回家,下片里的“又送君归去”点明了他的去处是题目所及之“浙东”,一个江南春色秀美的地方,且鲍浩然想必一定有个秀美如江南春色的女子在等待着他这个“归人”。于是从这个立意出发,王观送别词作鲍浩然写归乡之后“千万和春住”,写鲍浩然的去处是“眉眼盈盈处”。显然,按照这样的思路理解,这“眉眼盈盈”语意双关,表面上指江南春天的山水,清丽明秀,正如同美女的清秀眉眼,但实指鲍浩然心心念念的那个如同江南春天山水般秀丽的眉眼清秀的爱人。因此,词作上片,既是赞美友人家乡美丽风光,也是称颂友人的心上人;词作下片,既表达了暮春送别友人的伤感,又表达了对友人的美好祝愿,祝愿他与爱人长相厮守,人生永远是春天。

而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词里所涉及到的以“春山”来写美人秀眉,颇有渊源。西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二载曰:“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肌肤柔滑如脂。”这里所说的“文君”是卓文君,“眉色如望远山”是说卓文君双眉如远山隐隐,细长而舒扬,颜色略淡,清秀开朗。由此,后世诗文常以“眉拂远山”“远山眉”“远山”来写女子秀丽。如唐代温庭筠《菩萨蛮·雨晴夜合玲珑日》有云:“绣帘垂簏簌,眉黛远山绿。春水渡溪桥,凭栏魂欲销。”再如宋代欧阳修《诉衷情·眉意》有曰:“清晨帘幕卷轻霜,呵手试梅妆。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而欧阳修还有一阕《玉楼春》词如此这般写道,“春山敛黛低歌扇”,这是写歌女的秀美让人“魂销”。

袁卫民 摄

南唐冯延巳《蝶恋花·几度凤楼同饮宴》词有“低语前欢频转面,双眉敛恨春山远”的细致描绘,写情人欲语还羞,颦眉含愁,这是直接以“春山”来比拟美人双眉。至北宋,著名的词家晏几道也有以“春山”写秀眉的词作。晏几道《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词曰: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

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

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雁。

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词写“幽恨”,多层次渲染欣赏美人弹奏筝曲《湘江曲》的感受。而《湘江曲》应当演绎的正是舜与娥皇、女英的故事,据汉代刘向《列女传》、晋代张华《博物志》等记载,传说帝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同嫁舜为妻,后帝舜至南方巡视,死于苍梧。二妃往寻,得知舜帝已死,埋在九嶷山下,抱竹痛哭,泪染青竹,泪尽而死,因称“潇湘竹”或“湘妃竹”;或者还有另外的说法是娥皇、女英自投湘江而死,成为女神“湘夫人”。因此,晏几道词作中的“声声写尽湘波绿”之“绿”,会让人联想到湘江漪漪,情恨绵长,也能让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湘江绿竹漪漪,依依情深。词作结句“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很有情态,耐人寻味。这是说曲子感人至深,听曲者已深深共鸣,已“断肠”;也表明演奏者不仅技艺高超,还产生了共情,演奏者至此也已“断肠”——两两“断肠”人,当然最知音!于是,词作最后的“春山眉黛低”一语似乎有无限的爱意,把所有的深情目光都凝聚在这美女的春山一般清秀的青黛色的双眉上。

宋词里的“春山”,多是美人秀眉。杨冠卿《菩萨蛮》有“春山愁对修眉绿”,赵长卿《菩萨蛮》说“春山已蹙眉峰绿”,陈克《虞美人》云“越罗巧画春山叠”。

周邦彦《一落索·眉共春山争秀》词曰:

眉共春山争秀。可怜长皱。莫将清泪湿花枝,恐花也、如人瘦。

清润玉箫闲久。知音稀有。欲知日日倚阑愁,但问取、亭前柳。

词作的大致意思是,美女的眉毛是那样的秀美,好像比妩媚的春山更妩媚,可惜秀眉却皱得紧紧的,心有千千结。但还是千万别让清冷的泪水打湿花枝,恐怕会使花儿也像人儿一样消瘦。知音难觅,她那清亮圆润的玉箫声已经很久听不到了。如果想要知道她为什么天天倚着栏干发愁,那就问一问长亭前的柳树吧,柔柔的柳条最知道她的心思!

图源:黔西市融媒体中心

那这柔柔长长的柳条就怎么会知道了她的心思了呢?古人有“折柳送别”风俗,影响至今,北京冬奥会闭幕式还有绿柳绵绵的“中式浪漫”。显然,这周邦彦《一落索·眉共春山争秀》的主题就是离情别绪,是“知音”折柳别后无音信的愁苦。正如同与周邦彦同时代的张耒《秋蕊香·帘幕疏疏风透》词所述:“别离滋味浓于酒,著人瘦。此情不及墙东柳。春色年年如旧。”而张耒单写人瘦,周邦彦写担心这花与人同瘦,花也会像人那样瘦。说到这里,大家肯定会想到李清照的名句,《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之“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也大都会以为是周邦彦借鉴了李清照的手法,但其实是李清照在后,大约晚三十年,真相是李清照借鉴了周邦彦的文学表达。

以“春山”入词写婉约的情爱,苏轼《蝶恋花·记得画屏初会遇》词云:

记得画屏初会遇。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燕子双飞来又去。纱窗几度春光暮。

那日绣帘相见处。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敛尽春山羞不语。人前深意难轻诉。

词作的意思是,记得初次相遇是在画屏的前边,夜来幽梦,甜蜜欢会,正如同宋玉《高唐赋》《神女赋》所写楚王与神女“朝云”爱意绵绵。燕子双双飞来飞去,碧绿纱窗,春光匆匆,几年已经过去了。但总是难忘那天绣帘相见,你低着头,假装是路过此处,笑着整理如云秀发。却又紧锁着秀眉,无限娇羞,不开口说话,所有的深情都没有诉说。

这首词,有学者认为是苏轼写给妻子王弗的,但也有可能是写给侍妾王朝云的。人生初见,最是刻骨铭心。本词可谓柔情似水,可视为男主反反复复、痴痴呆呆的甜蜜回味,而又把“画屏”前、“绣帘”处的惊鸿一瞥写得如此情味真切,摇曳生姿,这是苏轼“豪放词人”另一面的深情细腻,本是写给特定对象的私密情话,却又能点燃普遍的共鸣,打动人心——经年历岁,回味与爱人的人生遇见,嘴角总会泛起微微的笑意吧。

眉眼盈盈处,千万和春住。

编辑

曾璐

责编

孔薇

编审

莫梅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