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动静影像丨银匠村里非遗“三人行 ” ,生财之道必有我师焉

动静原创
1691398440
动静原创

黔东南州丹寨县卡拉银匠村有三位非遗传承人,他们在对非遗技艺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通过三种发展模式实现生财之道。

贵州省级非遗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国春,来自丹寨县龙泉镇的羊甲村的一个银匠世家,从小就跟父亲学习苗族银饰的技艺。

国家级非遗苗族蜡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义苹,七八岁时就跟母亲学做蜡染。

贵州省级非遗卡拉鸟笼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秋,从2005年嫁到卡拉村,就开始跟着公公婆婆学做鸟笼。

三位非遗传承人,来自丹寨县不同的苗族村寨,如今,他们都是“银匠村”非遗的负责人。“银匠村”并非一个自然村落,而是王国春2019年在卡拉村东部收购的40栋废弃的吊脚楼,自行设计并投资七千多万,历时三年时间建造起来的“非遗创业地”。

国家级非遗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王国春

“这个是一个无中生有的银匠村,充分利用了我们苗族的8个支系的建筑风格,做了这个寨子之后,现在集聚了我们全县、全省甚至全国已经各项非遗都陆陆陆续续都入驻我们这个寨子。”国家级非遗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国春介绍到。

独具苗族特色的非遗园,成为研学游的一大目的地。进入暑期,全国各地的旅游团“银匠村”络绎不绝,观光之余,坐下来制作一个鸟笼,成为游客感受非遗的热门打卡项目。

“每天我们银匠村这里的人流量大概是600多人次,一些游客了解我们这些东西,喜欢的也会购买,现在养鸟的人逐渐减少,为了把我们的这门技艺一直传承下去,不断地创新做成一些鸟笼灯罩、鸟笼书架,比例占百分之七八十,接订单多的就是一两千单,一单就是100块钱左右。”王秋介绍到。

发展研学游、让非遗融入人们的生活用品中,是王秋传承非遗技艺探索的生财之道。而在张义苹的蜡染服饰馆里,非遗相融成为产品的价值提升之道。

“以前画的就是全满画,工艺就非常复杂,但是我们的用的料不是很好,价格是在四五百,即使卖出去了,别人觉得穿不舒服,不值这个价格。这件衣服就是我们三大非遗结合的产品,有我们蜡染植物染色的非遗,苗绣的非遗,香云纱染色的非遗。价格是在一两千,在市场上一出来就抢光。”张义苹介绍到。

对手工技艺要求较高的非遗产品,人工成本的把控成为商品化转型的关键因素。紧挨着银匠村的国春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就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培养了200位能工巧匠。在王国春看来,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是非遗技艺变致富产业的生财之道。

“早期为什么大家的产品走不出去?因为工匠们都是在一个人独立完成,一件产品三天才完成。培训我们的技能人才,流水线化的这种生产,一天要完成多件产品,产量提升把成本要控制好,能懂得设计,又懂得技艺、市场的定位,设计出高端而不高价的旅游商品,大家一技在手,一年随随便便赚个10万 8万。”王国春说到。

在银匠村,三位传承人都在用不同的方式对非遗技艺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同时相互借鉴变现模式。在旅游+产业的双重赋能下,今年上半年,丹寨县非遗综合收入超过6000万元,预计全年可突破1.3亿元。

丹寨县委副书记、县长 王永明

“我们将按照“本土非遗与全国非遗相结合、民族文化与现代时尚相结合”的发展理念。深入挖掘银饰、蜡染、鸟笼等非遗手工艺资源,加大非遗产品研发力度,吸引更多优秀的企业与丹寨本土非遗企业和传承人合作,积极开发培育沉浸直播、直播带货等数字新业态。要让广大群众成为非遗的参与者和受益者。有效助推乡村振兴和群众致富。”丹寨县委副书记、县长王永明告诉记者。

记者

田婷婷 邵小芮 韩杨

编辑

周黔

责编

飞宇

编审

李铁流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