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1个村 7户人 6个兵

人民日报
1691405340
积分商场

在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凤翔街道新村村委会,有一个深居大山、仅有7户人家的“小竹箐”自然村。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六户两代血亲关系的董姓人家,先后有6名青年入伍当兵,以“两代人六个兵”延续着保家卫国的良好家风和爱国情怀。

董世松:“好男儿要当解放军”

1932出生的董世松,现年91岁,是小竹箐董家第一个当兵人,也是中国的第一批义务兵。1955年,国家实行义务兵役制,董世松认为“好男儿要当解放军”,于是积极响应号召入伍,到临沧军分区后勤部服役,期间,因一次意外事故腰部严重受伤,不得已在入伍一年半后提前退伍回乡。

回乡后的董世松退伍不褪色,积极参加地方农业生产建设,支持兄弟姐妹上学读书,教育董家男儿参军入伍报效祖国,以自身“军人”的品格影响着董家男儿。

董世荣:当兵是一生中最荣耀的事情

1958年董世荣(前排右2)到昆明军区卫训大队学习与参学战友合影。

小竹箐村一条清幽的小路,通向一间有53年历史的老屋,老屋里住着87岁的老人董世荣,他是董世松的弟弟。1936年出生的他,少年聪明好学,曾在临沧地区1000多名考生中脱颖进入前200名考进临沧地区中学读初中,受董世松“从军”的影响,董世荣于1957年入伍。当时他21岁,结束新兵集训,被选派到昆明军区卫训大队学习医疗卫生知识,曾参加中缅边境剿匪、中缅勘界等任务,为云南边境稳定和中缅勘界工作作出了贡献。

1961年光荣退伍回乡,他说:“当兵是我一生中最荣耀的事情”。65年过去了,老人还保还留着60年代的军装和军帽,他用军人的品格教育着自己了子女。

董世平:战斗英雄鼓励了我

今年71岁的董世平,是董世松的小兄弟,是董家门中第3个当兵的人。

距离小竹箐8公里外,有一个叫“零八工地”的地方,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为缔结军民鱼水情,部队经常在这个地方为当地百姓免费播放《上甘岭》《地道战》《英雄儿女》等战斗影片。小学到初中,董世平经常从5公里外的学校跑到“零八工地”看电影,在电影里,他知道了黄继光、王成、邱少云等战斗英雄。董世平说:“我的爱国启蒙最早来自于‘零八工地’的战斗影片,当兵一直是我的梦想。”1972年,初中毕业的董世平梦想成真,成为昆明军区总后勤部队汽修连一名战士。

“‘提高警惕,保卫祖国! 随时准备歼灭入侵之敌!’是我们那个年代当兵的口号。”董世平说,至今,“提高警惕,保卫祖国”这八个大字的神圣军威他还能感受到。

董世荣清楚地记得刚入伍那段经历,他回忆到:“完成3个月的新兵集训后,被派往昆明参加汽车修理技术学习,后来到勐腊边境部队参加援老抗美。刚培训回来,我就换下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装,穿上老挝人民志愿军服,把换下来的解放军帽、徽章等仔细打成一个包袱,在包袱里放入一封信,将包袱交给部队统一管理。那封信是我的‘遗书’,如果我牺牲了,这个包袱会按照信中的地址送到小竹箐的家中,我在信里和家人说,如果我牺牲了,请他们不要难过,我的生命是祖国和人民的,为之付出十分光荣。”回忆的过程,董世平表现出无比的自豪与坚定。

父子3人兵:董世平(右1)与昆明服役回家探亲的董传旺(左1)到保山探望服役的董传良(左2)。

1977年董世平复员,投入到地方农业生产建设至今天,他说:“我成不了那些战斗英雄,但我一直在为祖国做自己的贡献!”

把父辈们“当兵”的精神延续下去

前排从左到右:董世松、董世荣、董世平;后排从左到右:董传良、董传华的妻子、董传旺。

董世松、董世荣、董世平3兄弟退役回乡后各自成家立业后,受“军人”思想影响的儿女们渐渐长大。“父辈们当兵,我们也要当兵”!1980年,董世平的三哥董世宽的儿子董传华坚决到部队服役;1998年,董世平的二儿子董传旺入伍于武警云南总队第三支队警通中队;2000年,董世平的大儿子董传良走进军营。他们传承父辈们的“军魂”,满怀激情地书写了新时代的“军人”故事,退役回乡后,他们不忘“军人”本,脚踏实地地建设着家乡,他们也始终教育下一代“要当兵卫国”,正如董传良所说:“我儿子现在13岁了,我希望孩子将来也当兵,把我们董家当兵的光荣传统传承下去,把小竹箐当兵人的故事讲下去。”

编辑

任绍文

责编

飞宇

编审

李铁流

联系我们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