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央媒看贵州丨农民日报:苗绣出山 兴文富民

农民日报
1687741440
今天(6月26日),农民日报刊发新闻《贵州毕节:苗绣出山 兴文富民》。

乌江一路奔腾,乌蒙山逶迤向前,峡谷壮美,如诗如画。青山绿水间,孕育出苗族传承千年的文化瑰宝——苗绣。

盛名之下,苗绣也不断遭遇着挑战。例如,长期以来苗绣关注度低、市场接受度不高,如何能在发展中得到保护?传统苗绣民族色彩浓郁,如何适应不断迭代的消费潮流?苗绣等非遗项目积极跨界、拥抱时尚,是否会消解传统民族文化的内核和价值?民族瑰宝如何才能真正走向世界?

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毕节考察时专门指出,要把包括苗绣在内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好、发展好。两年多来,苗乡群众将总书记的叮嘱牢记心间,以苗绣为代表的传统民族文化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从生活到生产:“绣”出苗乡新气象

有人说:苗族的历史就穿在身上。由于没有文字,服饰上的刺绣就成为苗族同胞传承文化的载体。从创世神话到英雄史诗,从山川河流到草木畜禽,从历史到生活,苗绣就是一部苗族的百科全书。

长期藏之深山的苗绣如何走向世界大市场?2006年,苗绣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与诸多非遗项目一样,工业文明和消费主义的侵蚀,身怀手艺的绣娘们纷纷离开大山外出务工,苗绣和其所处的千年苗乡,一度面临着同样的发展困境。

作为地方民族服饰,苗绣有没有可能走出大山、走向普通消费者?2015年,带着如何在发展中保护苗绣的思考,毕节市苗绣非遗传承人彭艺考取了贵州民族大学民间美术专业的研究生。走出大山的彭艺等传承人开始寻找传统苗绣与现代审美结合的路径。

消费时尚有迭代,但美的内核是普遍存在的,关键在于推动苗绣艺术与消费需求精准对接。返乡后的彭艺对发展苗绣燃起信心,开始带领村里的姐妹共同发展苗绣产业。从过去埋头织布不问世事,到如今研究传统、深挖市场,用消费需求牵引生产。随着越来越多消费者通过“彭艺们”关注到苗绣,村里的绣娘们又逐渐多了起来,传承千年的“指尖技艺”开始变成了“指尖经济”。

“从自给自足的生活用品转型为普适性消费品,才是对苗绣文化更好的传承和保护。”毕节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委网信办主任周杰表示,为了传承和弘扬苗绣这一优秀传统文化,毕节市积极鼓励传承人采取家庭式、师带徒、建工坊等方式开展苗绣技艺传承。

如今,彭艺在黔西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立了彭艺工作室,带领大家在家门口就业,培训500余人,签约50余名绣娘,每人每月平均收入2000余元。

同样的振兴故事发生在化屋村。“有党组织给咱兜底,咱就带领乡亲们一起干!”曾在沿海服装厂工作的杨文丽回忆,当年只是想回家自己弄个“小作坊”,没想到村里不仅提供了免费车间,还可以义务帮助培训绣娘,更有贷款贴息扶持……

通过将传统苗绣与现代时尚元素相结合,化屋村的古老苗绣焕发出蓬勃生机。2022年,杨文丽所在的化屋村苗绣车间销售额达188万元,带动当地数十名绣娘返乡就业。

过去绣娘住在大山里,是不得不困守大山的无奈;如今留在大山里,拥有的是归去来后的安定与从容。

从传统到时尚:焕发苗绣生命力

苗绣存在了上千年,却长期藏在深山人不知。当关注的目光重新聚焦,苗绣今后的路该如何走?

受访的绣娘普遍认为,传统的苗绣以手工为主,纹饰花样繁复、民族风格浓郁,但有耗工费时等弊端,最重要的是,很难为普通消费者所接受。

无法普适于日常生活,这就使苗绣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工艺品少量存在、脆弱延续,难以在广泛使用中得到传承保护。

从自给自足走向规模生产,从恪守传统逐步拥抱市场,是当下苗绣不得不走且必须走好的一条路。

“时尚就意味着可以拥有广泛的市场。”杨文丽坚定认为,苗绣应从制作传统服装向输出苗绣产品和苗绣元素转变。

除了传统的纯手工刺绣精品外,贵州绣娘还针对游客推出了诸多文创产品,例如热销的蜡染艾草香包,融合了汉族元素和苗族元素的T恤、手提包等。来访游客常常在苗绣产品前驻足,被绣娘精湛的针法、亮丽的色彩、精巧的创意深深吸引。

在织金县大寨村,苗族刺绣蜡染非遗传承人蔡群同样在时尚的道路上探索。她注意到,现代服装在设计和实用方面更易被消费者接受。通过与上海的时装企业合作,蔡群推出蜡染鱼纹刺绣的床单、被罩、枕套、丝巾等产品,广受消费者青睐。

就这样,苗绣元素结合时装、民族文化跨界时尚,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蔡群联合绣娘和电商平台合作设计,推出更多具有苗绣风格的腰封、礼帽、盘绣双肩包等爆款商品,吸引了很多年轻用户。她用洋葱染出浪漫的紫色,用杜鹃花染出美丽的粉色,多彩苗绣蜡染产品受到国内外消费者点赞。

此时,质疑声也随之出现。苗绣对时尚和市场的热情拥抱,会不会使其失去对传统文化和艺术的坚守?更有发问称,如此“改头换面”后的苗绣产品,还称得上是那个“非遗苗绣”吗?

“艺术应该是生动和鲜活的,具有自我生长能力。”织金县苗绣省级非遗传承人杨晓珍认为,苗绣的纹样、图案、展现形式等会随着应用场景发生变化,但蕴藉其中的文化内核和民族精神却得到了广泛保护和传承。

时尚的不只是产品,还有渠道。过去在山乡集市“提篮小卖”,如今则“触电上网”通达五湖四海。通过直播带货等方式,杨文丽的苗绣系列文创产品销售额一步步提升,还一度因“靠一针一线带领村民致富”登上热搜。

“如今苗绣产品有近七成都是直播带货卖出去的,现在是信息时代,我们得跟上步伐。”杨文丽对于如何焕发苗绣生命力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从民族到世界:苗绣架起文化桥

以苗绣为代表的诸多中国民间艺术,是传递中国文化价值的媒介。在贵州,苗绣传承人都以讲好中国文化故事为己任。如何抵达,却有不同的路径。

2022年,苗绣传承人潘玉珍登上欧洲时尚秀场的照片在网络走红。这位年近八旬的绣娘,先后被邀请去十多个国家展示苗绣,成为国际时尚舞台的常客,苗绣元素也越来越多出现在各类时装上。

潘玉珍的成功给绣娘带来诸多灵感。为了更好地突出中国符号,彭艺在陶瓷产地获得了创作灵感,学会了拉胚、烧窑等一系列工艺,将苗绣与陶艺等行业跨界结合,打造苗绣新文创,在电商平台受到追捧,海外消费群体越来越大。

“为苗绣做减法,为国潮做加法。”彭艺认为,任何艺术产品都可以与现代的审美相结合,为大众所接受。只有真正从“我行我绣”走进千家万户,苗绣才算真正得到认可,才能得到真正的传承和保护。

杨晓珍对此深有体会。1996年,没有出过远门的她一番犹豫后带了几十幅作品,经过多次辗转来到凯里苗绣市场,没想到很多作品被外国游客当场收购。

这次特别的经历,让杨晓珍看到了苗绣所蕴藏的商业价值和文化价值,她开始下大力气收集乡亲们手里的老刺绣,将来自贵州各地的苗绣工艺进行融合,在保护老纹样的基础上研究创造新纹样新技法。

这一做法“当时只道是寻常”,却推动杨晓珍的刺绣作品突破了传统苗绣的思路。杨晓珍的苗绣不仅花纹图案别具一格,并顺利嫁接至球鞋、丝巾等周边产品,海内外订单纷至沓来。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2012年,应中国美术馆邀请,杨晓珍作为传统手工艺师前往日本参加为期40天的中日建交四十周年文化交流,来自大山的苗家绣娘站上了国外顶尖大学的讲台,向观众讲述毕节苗绣及其背后的中国故事。

“建设文化强国,需多渠道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不能让民族的文化瑰宝藏之深山、养在深闺。”近几年,蔡群刺绣的海外订单不断上升,成为最具活力的业务单元。

出路狭窄本是非遗文化走出去的瓶颈,而苗绣却已展翅飞向五湖四海。它虽起飞于重山阻隔的黔贵大地,但无论起降多高飞赴多远,大地都以相应的速度升沉和铺展。

曾经的大山,是苗绣走出去的屏障;如今的大山,则给了苗绣无尽的滋养。从传统到时尚,从民族到世界,绣娘穿针引线间,改变了大山的模样。

编辑

王涛

责编

时小千

编审

李铁流

联系我们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