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斯坦是最大的内陆国家,在建的克孜勒奥尔达-热兹卡兹甘公路是该国第一条联通南北的大通道,将直通俄罗斯边境。2021年11月,贵州公路集团承接了该项目的第5标段,要在690天内完成30公里的公路建设。虽然最近项目进入了冬休期,但企业工作人员却还不能回国,今天故事的主角王文进就是其中之一。
从克孜勒奥尔达市出发,经过170公里的无人区,就是用旧集装箱改造的贵州公路集团项目部。趁着冬休,当地交通部对项目进行阶段性检查。
这次检查是由欧洲复兴开发银行业主、地方交通局、监理等多家单位联合组织的年终大检查。检查内容主要包括工程的实体施工进度、质量、安全推进情况等。克热5标的项目副经理王文进开心地说,“在这次检查中,我们项目获得了各家单位的高度赞扬与认可,他们希望我们在后续的工程推进中再接再厉,高质量高标准完成生产任务。”
王文进今年7月来到哈萨克斯坦,出发前的半个月,他还是晴隆县小红寨村的驻村第一书记。驻村的两年,他带领村民完成了村里产业路的硬化、治理了几个长期塌方的边坡,还帮助20多人到公路建设项目务工。
驻村一结束,王文进就马不停蹄地赶赴哈萨克斯坦。随着无人区的深入,他看着眼前一望无际的荒漠,心里五味杂陈。
“第一次出这么远的门,刚开始是很难的,也很迷茫。自己也不会说哈语,平时开展工程的时候,通过手机翻译软件拿给对方看,再通过一系列肢体语言比划。驻村的时候最难的就是干群关系不好控制,但和老百姓能够正常交流。但是在这里就是我说了他也听不懂,他说了我也听不懂。”王文进无奈地说。
沟通是及其困难的事,不仅仅在语言,还在于双方的工作理念和管理模式的不同。
“这边的管理比较单一,工人每天只干一件事情。我们来看了发现问题,统一给大家召集起来开会。干路基的可以干路面,干路面的可以干附属,把这个观念改变过来,后面他们就形成了连贯性的施工。所以我们之前的4个月,工程完成不到20%,4个月以后就是70%。”王文进介绍。
“通过与他们的合作,我们对项目管理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他们实行了一岗双责的管理,管生产就要管安全、质量、环保、还要控制成本,这是我们前所未有的经验,也提高了工作效率。”克热5标项目分包项目经理巴赫提尔说。
几个月下来,大家在工作上达成了默契、处成了朋友,王文进也逐渐适应了这个连手机都没有信号的无人区。
王文进感慨地说,刚开始来的时候没信号很不习惯,实在想念家人的时候就拿着手机翻翻相册,有网络的时候就下载一些家里面发过来的视频、图片还有孩子读书的语音,这样的话就可以记录他们的成长。
这天同事们聚餐,王文进拿出了珍藏的辣椒,这是妻子托人从贵州带过去的。
“要节约,节约点吃,就只有那一点了。”王文进开玩笑说。
克热5标项目工程科科长王浩宇说,“来到哈萨克斯坦,因为跟当地人吃饭习惯不同,我们只能自己做饭,在异国他乡大家都感情更深厚,也跟当地人处成了朋友。”
克热5标项目测量员助理哈利木江说,“很感谢贵州公路来哈萨克斯坦给我们建设道路,不管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克热5标项目社会学家包尔江说,“我们非常高兴可以有中国的专业人员来到哈萨克斯坦帮助建设道路,交换经验互相学习。这个项目意义很重大,对商业往来互通、原料运输、人民出行都带来很大的帮助,非常感激。”
今年国庆,王文进把微信头像换成了中国地图,他说一个人在异乡才真正感觉到对祖国的思念,也真正了解国家的强大。
“这里超市货架上摆的物资多数都是从中国进口过来的,生产过程中使用的设备都是中国制造,作为一个大国是比较自豪的。‘一带一路’倡议今年是第十周年了,修建这条道路展现了我们两国之间的友谊,为双方的今后的经贸往来搭建了一个平台,希望顺利完成施工任务,为后续的项目推进打下坚实的基础。”王文进说。
记者手记:联系上王文进花了很长时间,毕竟在距离贵阳5535公里的哈萨克斯坦无人区,没有信号是一大难题。我们更多的时候都是在等待,等着每天晚上王文进回到临时项目部,借助极不稳定的信号塔和我们进行短暂的网络通话。在那个一望无际的沙漠地带,几乎生长不出任何植物,由集装箱改造而成的贵州公路集团项目部却屹立在无人区核心。我们不禁感叹公路人的意志力和信念感,这条穿越无人区的荒漠公路见证了“贵州制造”又一次走向世界,也见证了中哈两个“一带一路”国家的深厚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