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央媒看贵州丨经济日报:多业态激活贵州文旅动能

经济日报
1698802680
今天(11月1日),《经济日报》刊发新闻《多业态激活贵州文旅动能》。

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境内,有一颗遗落在人间的“绿宝石”——荔波小七孔风景区。因在响水河上横跨着一座青石砌成的七孔拱桥,“小七孔风景区”由此得名。水流潺潺的翠谷瀑布、通透翠绿的卧龙潭、“仙气”弥漫的小七孔古桥……集山、水、林、洞、湖、瀑、石、潭等多种景观于一体的自然美景吸引众多游客慕名前来。

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地“中国南方喀斯特”的重要组成部分,小七孔风景区于2017年开始实施提质扩容项目,不仅硬件设施实现“脱胎换骨”,规划及修缮也有较大改善。2018年,景区又深入实施交通、卫生、服务、安全“四个网格化”管理模式,全方位提升综合管理服务水平,单日最大承载量可达7万人左右。

“现在景区每天平均接待游客约1.2万人,国庆假期期间,日接待量更是达到6.8万人。这不仅得益于近年来景区不断改造升级,贵南高铁的开通也为景区带来更多游客。”景区讲解员犹冰涵说道,自今年8月8日贵南高铁贵阳至荔波段开通以来,客流量明显加大,景区专门提供高铁接站、线路定制等配套服务。

在距小七孔景区约5公里处,有一座被誉为“原始社会遗存的活化石”的村落——瑶山古寨。

让记者印象深刻的,便是古寨门口通往村史馆的那条小径。人们坐在路边,有身着“瑶王印”服饰的绣娘在刺绣、纺纱,有身穿绣着5条红色花纹白裤的男子在遛鸟、竹编,大家各尽其职。顺着小径一直走,还可以看到保存完好的自然村寨。历史古建筑“禾仓”用四柱支撑,上层垫以木板,下面可以储粮,四周则用竹篾编成一个圆柱体,成片排列,构成村寨独特的风景。

“作为白裤瑶聚居村落,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不断丰富着瑶山古寨旅游业态,古寨成为推动乡村旅游振兴的模范样本。”贵州荔波瑶山古寨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鹏博说道,近年来,瑶山古寨不断探索瑶族文化,通过“旅游+民族文化”,努力打造美丽乡村新格局。

这几年,村寨通过创建扶贫车间、陀螺协会、服饰协会等平台,为瑶族群众制作的民族手工艺品寻找销路,促进当地群众增收。通过“协会+群众”模式,村寨内已建成瑶绣、陀螺、陶艺等扶贫车间24间,带动周边275户的360余名群众从事瑶绣、纺纱、手工艺品加工制作等旅游产业。

“文旅结合模式使瑶山村变成了非遗景区,但瑶山原汁原味的民族风情并没有改变,传承非遗的使命也不会改变。游客们可以体验打陀螺、做竹编、制瑶陶等非遗项目,真正实现了非遗进景区。”贵州荔波瑶山古寨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市场部负责人蒙远碧说,“接下来,景区将持续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满足游客多元需求。”

贵州有山奇、水秀、石美、洞异的喀斯特风光和三里不同风、五里不同情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富集。这几年,万桥飞架也成为贵州发展的一张亮丽名片。一座座桥梁,不仅改善了交通格局,也成为旅游资源。

在贵州省平塘县境内东北角约25公里处的槽渡河河谷上空,横跨着平塘特大桥。这是世界最高的混凝土桥。向桥面望去,蓝白相间的大桥穿云拨雾,因此得名“天空之桥”。

今天的天空之桥不仅是贵州极为重要的交通枢纽要道,也是当地的网红景点。站在栈道眺望,四周山间美景可尽收眼底。贵州省交通运输厅党委委员、副厅长、总规划师冯伟介绍,天空之桥观光服务区是贵州首个“桥旅融合”服务区,将高桥与山地旅游相结合,并配套临崖观景酒店、特色民宿等设施,为游客打造“一站式”服务。

贵州省交通厅的统计数据显示,自天空之桥于2020年10月运营以来,接待游客291万人次,营业收入达6642万元,综合效益正日益凸显。

贵州桥梁是有形之桥,连接山川河流,更是无形之桥,串起内外交流。桥梁于贵州,正成为其新的文化符号。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特色优势产品的不断供给造就了贵州多彩的风景,为贵州旅游产业发展持续赋能。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贵州全省旅游人次、收入已恢复至2019年同期水平,第三季度和中秋、国庆黄金周已大幅超过2019年水平。

编辑

王涛

责编

时小千

编审

李铁流

联系我们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