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物立足,以史料为盾,
虎视牂牁,鹰瞵万峰,解读历史。
近日,贵州文博系统二十余位优秀考古工作者,手持探铲和洛阳铲,头顶烈日,在安顺西秀区宁谷遗址挥汗如雨,展开一场田野考古技能大比拼。比赛和天空的骄阳一样,如火如荼,掀起了全省考古又一股新的热潮。从贵州发现的汉代遗存看,宁谷遗址的特点是以出土大量汉代建筑材料闻名,更是被部分学者推测为牂牁郡郡治所在地。比较重要的出土文物有木牍和“长乐未央”瓦当等。其实,前些年宁谷遗址还出土了一盏汉代铜灯,精美且特别。因是被盗掘后查获,故知者寥寥。
提梁吊灯 宁谷遗址出土
铜灯通高24厘米,圆形灯盘,盘径13厘米,直腹壁,口沿加固有一周圆箍。下饰三蹄足,盘心铸锥形灯钎。比较特别的,是圆形盘口两端铸造环形提梁衔接,梁径约20厘米。提梁下端内侧,左右对称各铸一跽坐高尖帽人俑,帽尖且后仰,高鼻深目,为胡人形象。一人吹箫,一人双手捧一圆状物。提梁上端外侧,亦对称各铸一跽坐高尖帽胡人,一人双手合十,一人似在吹奏。提梁中段外侧,同样对称铸造两物,因残损严重,故无法辨识。
宁谷遗址出土提梁铜吊灯上的胡人吹箫俑
根据使用方式分类,该灯属提梁吊灯,即可以悬吊使用。如果按照事物的一般发展规律分析,座灯在先。但座灯矮,亮度不够,因此出现比较高的树形连枝灯,灯盏更高更多,亮度大。再发展就有了吊灯,尽管没有连枝灯高级,但因为可以任意挂得更高,光线的辐射面积显然更大。1989年南昌市西湖区筷子巷出土了一盏铜灯,与宁谷遗址出土的造型几乎一模一样。提梁内侧同样铸两俑人,一位捧笙吹奏,一位双手合胸。提梁外侧等距铸三只凤鸟。筷子巷这盏铜灯断为东汉末年的三国时期,显然与铜灯发展规律是吻合的。
提梁铜灯 南昌市西湖区筷子巷出土
总体来说,汉代青铜吊灯出土数量非常少,但作为黔中腹地的安顺及周边一带,却异乎寻常出现几例。据《贵州清镇平坝汉至宋墓发掘简报》记载,1959年,清镇83号墓出土铜灯七盏,六盏为圆盘形小行灯,一盏是青铜吊灯。圆形直腹壁灯盘,盘内铸锥形灯钎,盘下附四蹄足,盘口外壁两侧,铸造伸起的环形提梁为龙首形,但两龙首没有直接闭合,而是通过一块圆形的铜片连接。该墓为铲形石室墓,断代也为三国时期。
龙首形提梁吊灯线描图 清镇83号墓出土 图片来源:《贵州清镇平坝汉至宋墓发掘简报》
又据贵州省考古所副所长张合荣老师执笔的《贵州安顺宁谷龙滩汉墓清理简报》,2007年,安顺宁谷31号墓出土一盏青铜吊灯,通高21厘米,盘径约14厘米。圆形直腹壁,盘口加固一圈扁圆箍。盘内有一对称凹孔和锥形灯钎,下附三蹄足。盘口外壁对称伸出实心圆柱状灯梁,对称用二道箍圈装饰。灯梁顶端作龙首形,因锈蚀严重,龙首细部不清。此灯出土于墓外扰土,且发掘时龙首提梁断折在不同的地方,粘接修复后也没有形成闭合,故猜测连接两龙首的链环缺失。该墓为凸字形石室墓,断代为东汉晚期,以前述吊灯时代大致相当。
青铜吊灯线描图 安顺宁谷31号墓出土 图片来源:《贵州安顺宁谷龙滩汉墓清理简报》
贵州最精美的一盏吊灯来自兴仁交乐15号墓,国家一级文物。该灯悬挂后通高约40厘米。圆形灯盘,盘口铸一圈扁圆箍加固,盘径10厘米,盘高4厘米。直腹壁,下饰三蹄足,盘心铸锥形灯钎。盘箍外壁铸龙首形双耳,斜向上外伸,龙口大张。龙头顶铸有半环,环上有提链相衔提拉,左右提链均为14节链环。提链上方,为一弧形提梁,顶端链环与提梁下弧的左右两端又有环钮衔接。弧形提梁顶端正中,铸有扁平状铜板,为汉代经典的四瓣柿蒂纹。板上铸一跽坐俑,高4厘米,双手合什,胡人形象。跽坐俑头顶铸环,环上有提链提拉,提链共7节链环。最上节链环,又环套一S型挂钩,上部自然弯曲,用于悬挂。该灯结构复杂,环环相扣,层序分明。难得的是,悬挂之后,依旧能够七平八稳,保持平衡,实属贵州汉代吊灯中一件巧夺天工的作品。巧合的是,交乐15号墓同样为石室墓,且是凿岩为穴再垒石,时代为东汉中晚期。
提梁吊灯 兴仁交乐15号墓出土
提梁吊灯 兴仁交乐15号墓出土
综上所述,贵州青铜吊灯至少在东汉就已经出现,东汉末年的三国时期颇为盛行。《三国演义》描述诸葛亮最后一次出祁山伐魏,心血日耗,自知不久,便设七星灯祈寿。所谓“七星灯”,便是诸葛亮在帷帐病榻周围,布置七盏灯,言:“若七日内主灯不灭,吾寿可增一纪。如灯灭,吾必死矣”。一纪就是十二年,结果将军魏延谋反,进帐灭掉主灯,诸葛亮亡。本来这是罗贯中编出来的故事,但三国时期的清镇83号墓,好巧不巧,确实出土铜灯七盏,这是墓主人点“七星灯”续命还是招魂,我们不得而知。不过,如果要在这七盏里选一盏为主灯的话,无疑那盏龙首形提梁吊灯最合适。